本網訊 3月31日,
雷山縣方祥鄉(xiāng)農服中心在方祥鄉(xiāng)毛坪村巡林發(fā)現(xiàn)一株罕見的千年古茶樹。
該野生古茶樹的發(fā)現(xiàn)地點位于海拔1045米的雷公山大半山腰處,茶樹一老樁有三分枝,它們相互依偎,植株總體向上伸展,樹葉為長橢圓形,葉脈清晰、葉緣有鋸齒,為小喬木型,F(xiàn)場測量數據顯示,整體樹干胸圍超121厘米,最大分枝樹干胸圍超53厘米、直徑21厘米,最高處距地面超過3.5米,其余2個分枝分別為直徑10厘米和14厘米。
雷山自古以來就有種茶、飲茶的習慣。根據《雷山縣志》記載:雷山地區(qū)苗族的遷入時間,按民間世系推算,最早的已有一千八百年!睹缱迨吩·溯河西遷》說:喜鵲飛到七重高峰上,望見西山茶樹青,西方山山茶葉。以上史料記載說明,雷公山區(qū)遠古時代就有野生茶樹的存在。因此,南北朝之后雷山苗族開始種植茶葉,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當時雷公山區(qū)處于原始林區(qū),交通閉塞,實行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種茶只不過是自種自飲。苗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久遠的苗族同胞把茶樹稱為“斗吉”,把茶葉稱為“吉”,“吉”是苗語自有詞匯,不是外來詞。據此,雷山苗族地區(qū)自古就有野茶樹。
雷山縣的古茶樹歷史悠久,并伴隨雷山苗族先民的發(fā)展而構成了雷山苗族茶文化,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苗族通常是以大碗茶接待客人,遇見客人路過自家門口時,通常召喚“來家喝一碗茶再走”。苗族烹茶為煮菜,用砂罐煮,用大碗喝,體現(xiàn)“大肚量”、“大方大氣”。據老一輩人傳說,雷山茶葉早在清朝雍正年間作為貢茶連續(xù)三年進貢朝廷。(林昌博 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