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式的語言,小說式的結構,近日合肥的鄭先生花費4個多月為母親寫了一本30萬字的傳記。母親58歲時因病去世,“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一直是他的心中遺憾。熱愛寫作的他,最終在本月上旬完成書籍。
為母立傳,自印6本分給家人
這本厚厚的《鄭陸堂》,便是鄭剛為母親而作的30萬字紀念傳記。從今年四五月開始準備,到9月10日完成終審和排版,歷時4個多月。
鄭剛今年33歲,大學學習土木工程專業(yè),目前從事電力設計工作,但寫作一直是他的愛好。早幾年前他就曾在媒體上發(fā)表過不少散文。這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圍繞其母親的一生展開,講述了其家族風風雨雨幾十年的概略家史。上周剛剛印了6本,父親和兄弟姐妹各一本。
半生艱難,平凡母親亦偉大
給母親寫書,這個想法是在2011年母親過世之后便有了。
鄭剛說,母親去世時才58歲,他們老家在肥東農村,有兄弟姐妹4人,他排行老二。父母以種地為生,后來他上小學時父親買了輛三輪車跑運輸,母親在家照顧孩子還開了一家豬飼料加工廠,工廠環(huán)境惡劣,每天與粉塵為伍,導致母親經常生病。因沒錢看病,母親要么忍著,要么就吃些偏方藥。母親最后確診的是罕見的“Poems綜合征”。
母親雖然大字不識幾個,但子女不管男女只要愿意讀書,砸鍋賣鐵也得供。于是每年的開學季,父母就要四處借錢,有時候借的還是高利貸。
鄭剛說母親就是一位普通的農村婦女,她勤勞、隱忍、吃了很多苦。但她在子女心中平凡卻偉大。為母親寫書,給家人留些對母親的念想,是他能做到的最好的報答。
遺憾母逝,提醒子女關愛雙親
回憶起母親之前的辛苦,鄭剛聲音沙。“以前總是想著日子還長,報答母親的機會還有很多。當時,答應過她,要帶她坐飛機去外面玩玩,如今這都是遺憾了。”
鄭剛說,自己寫作出書不為在文學上的名利,只為紀念和提醒更多人在父母健在時多陪陪他們,對他們多點關心多點愛。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