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在线,夜福利日本一区国产,日韩国产欧美综合在线,日本亚洲五月天在线观看视频

  • <dl id="s4uui"><abbr id="s4uui"></abbr></dl>
  • <rt id="s4uui"><abbr id="s4uui"></abbr></rt>

    首頁- 新聞中心- 黔圖匯- 人才網- 視聽中心- 專題- APP

    訂閱
    首頁| 全州| 時政| 領導| 縣市| 綜合| 發(fā)布| 視聽| 行業(yè)
    首頁 > 每周人物 > 正文

    每周人物 王炳益: “貨郎電工”14年的群眾路線之旅

    在線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聞熱線:8222000  值班QQ:449315
    時間:2014-02-17 09:17:24  來源:黔東南信息港  

    一名普通的電力工人,14年來,在貴州省最邊遠偏僻的月亮山地區(qū)鉆山林、攀懸崖、趟河水,經過蛇熊出沒之地,為月亮山區(qū)老百姓抄表護電、捎信帶物,他,被鄉(xiāng)民們親切地稱為“貨郎電工”,他的名字,和這里的大山一樣,深深地烙印在老百姓的心中。他就是本周人物——王炳益。


    本周人物王炳益

      一名普通的電力工人,14年來,在貴州省最邊遠偏僻的月亮山地區(qū)鉆山林、攀懸崖、趟河水,經過蛇熊出沒之地,為月亮山區(qū)老百姓抄表護電、捎信帶物,他,被鄉(xiāng)民們親切地稱為“貨郎電工”,他的名字,和這里的大山一樣,深深地烙印在老百姓的心中;他的事跡,和這里遍地的山花一樣,在當地干部群眾口中傳頌。他就是本周人物——榕江供電局興華供電所搶修班班長、中國共產黨員王炳益。

      走上護電之路緣于兄長

      為何成為一名電工,王炳益說起自己的故事。2000年從榕江職業(yè)技術學校畢業(yè)后,王炳益利用學到的技術,趕場天擺攤修電器,一天能賺幾百塊錢。后來王炳益的哥哥王炳章在興華鄉(xiāng)供電所看到招電工,哥哥說這是一份固定職業(yè),讓弟弟報了名。有了電器修理的基礎,王炳益很快成為一名電力工人。當供電所的老同志帶著王炳益,沿著興華至水尾的線路沿線查看時,王炳益才真正體驗到月亮山地區(qū)流傳的“上山入云端,下山至河邊,兩山能對話,相見要半天”順口溜的真正含義。穿行在深山老林里,幾個小時沒遇見一個人,幾十公里才有一個村寨,一天下來,又累又餓,腳板磨得全是血泡。這樣走了五天才回到興華鄉(xiāng)供電所,王炳益臉曬黑,腳長泡,回到家的王炳益真想痛哭一場,而且一個月工資才60元。哥哥及父母極力勸說,“這是份很好的固定工作,再苦再累也得干!”回到家第二天,王炳益又被家人“逼著”去上班。就這樣,王炳益與“電”結下了不解之緣。14年來,王炳益克服重重困難,由一名群眾成長為共產黨員,由一名普通的電工成了興華供電所搶修班班長。

      抄表抄來了個“爹”

      2009年,王炳益到興華鄉(xiāng)擺橋村冷老格家抄表,發(fā)現78歲的孤寡老人冷老格住在簡陋的小木屋,家里沒有件像樣的家具,女兒遠嫁他鄉(xiāng),老人生活十分困難,因患感冒,冷老格已經幾天未出門,連生火的柴都沒有,王炳益把隨身帶的幾盒感冒藥送給老人,并上山為老人砍來柴火生火。六年來,王炳益一直幫老人交電費,不時還買些新鮮水果、豬肉送給老人,認下了這位窮干爹。

      王炳益關愛干爹一事被鄉(xiāng)親們傳為佳話,大家也常托王炳益幫帶些東西進到山里。

      艱難的月亮山之行

      “炳益,麻煩你給我?guī)扛忻八巵戆?”

      “炳益啊,我是姑街的王克群,你幫我?guī)繖C油來,我的油鋸需要用!”2014年12月31日,王炳益的電話不斷響起,電話那頭,村民打來電話。

      每個月月末或月初,王炳益出發(fā)前,就會接到這樣一堆電話。

      因為月亮山太大,出來一趟不容易,山里人會托王炳益幫買些鹽巴、味精、洗衣粉之類的東西。

      王炳益所負責的線路,是從興華鄉(xiāng)到水尾鄉(xiāng)上下午村,步行至少需要8個小時,一個來回100余公里,至少需要三、四天,有時要一個星期。

      2014年元旦節(jié),筆者有幸和王炳益走了一小段“長征路”,卻真切體驗到王炳益的艱辛。早上7點,在興華鄉(xiāng)供電所,王炳益收拾好工具箱,把需要帶給老百姓的物品整理好,騎著摩托車往月亮山區(qū)一路進發(fā)。上下午村剛通了村級公路,王炳益可以選擇騎摩托車入村,但必須繞行定威經水尾再到上下午村,路程增加5倍,騎車也需要近5小時。如果不是帶很多東西,他仍然選擇徒步穿行。

      我和工作組的同志乘坐的越野車在通鄉(xiāng)油路上還算跑的歡,一進入從水尾村至上下午村的通村公路,車速變得慢下來,石頭路凹凸不平,聽到石頭咳咳地刮著車底盤,公路外砍就懸崖峭壁,深不見底,我不敢朝車窗兩邊看,大家的心繃得緊緊的,組織部的同志額頭上冒著汗珠,小心地駕駛著汽車艱難前行。

      中午12點,我們終于來到水尾鄉(xiāng)上下午村上下午組,在一戶人家前,王炳益敲了敲門,一名水族婦女沒精打采地打開門,仿佛一陣風就會把她吹倒?吹酵醣妫鍕D女就像遇見了救星,臉上愁云舒展開來,王炳益從工具包里掏出一瓶重感靈遞過去,并用水語向這名水族婦女交代藥物的用法用量。原來這名婦女名叫潘敏,因兩天前感冒,托王炳益帶來了感冒藥。左鄰右舍的鄰居聽到王炳益的聲音,都邀王炳益到家里吃飯。“我已經吃過了。”王炳益擔心老鄉(xiāng)們叫他喝酒完不成任務。

      為此,進了村寨,王炳益匆匆抄表,生怕被鄉(xiāng)親們發(fā)現。村民們一遇見他,就逮住往家里拽,拿出自家釀的米酒熱情招待,所以他經常“偷偷摸摸”抄表。最終王炳益還是被熱情的老鄉(xiāng)邀到家里,匆匆吃完飯。王炳益打算先把最遠的姑細、姑街兩個寨子的抄表護電任務完成,返回來完成近一點的村寨。我們驅車到姑細組,王炳益抄完表,并為韋章永換掉老化電線。要去的下一個組是姑街,姑街距離姑細有10多公里,不通公路,看看時間,已是下午4點過鐘。我們緊跟著王炳益步行。因擔心路途饑渴,我在攝影包里裝上水果和餅干。大家走在密林小路上,開始還有心思欣賞著路邊美景,有說有笑。小路折來拐去,進山沖,過山梁,鉆山谷,我們都累得氣喘吁吁,我不得不懇求大家把水果和干糧都吃掉,以減輕負重。路變得越來越陡,越來越窄,看著巴掌大的小路延伸在密林里,望不到盡頭,我的腳已是又酸又脹,真想原地休息。王炳益催著我們加緊腳步,天黑前到不了村寨,就得住“牛棚賓館”。大家都不說話,只顧趕路。

      太陽西下,小路變得暗淡下來,腳踩落葉的沙沙聲在林間回響。王炳益說他曾在這一帶遇見過黑熊,盡管很累,可誰都不敢停下來休息,只是努力地漫無目標地跟著走。王炳益把鈴鐺掛起來,“叮鈴鈴叮鈴鈴”的鈴聲響起,大家才體會到王炳益經常帶著鈴鐺的好處。在太陽親吻西山之時,我們終于到達姑街組,王炳益把兩瓶機油交到王克群家里。并小跑著到各家各戶去抄表。姑細組的人家戶不多,抄完表,天已經黑下來,我們得趕回姑細去,王炳益好完成第二天的工作任務。于是,我們打開手電筒往回走,直到晚上近9點,我們才返回到姑細。我的腳磨得全是血泡,那一晚,我睡得很沉。我們走過的只是王炳益“長征路”的一小段,10多年來,王炳益每月至少兩次用雙腳丈量著月亮山,可想而知其艱辛程度。

      護電送貨鄉(xiāng)情難割舍

      在進入供電所工作之初,因為工作艱苦,工資低,王炳益曾有想當“逃兵”的想法。隨著護電送貨次數增多,王炳益與當地水苗的感情日漸深厚,經常義務為百姓修理電器,換換電線,還把山外的科技信息、致富信息等傳遞到了山里,鄉(xiāng)親們也經常把山里產的香菇、木耳之類東西的往王炳益的袋子里塞。王炳益成為山區(qū)老百姓不可或缺的一員。

      “假如讓你換一份工作,你最想干什么?”有人曾問王炳益,我還是當電力工人,為月亮山的老百姓護電。王炳益想了想就這樣說,雖然這段路程很長,走起來也很辛苦,但能給鄉(xiāng)親們帶來光明。有人說月亮山區(qū)群眾的工作難做,但多年來我與這里的鄉(xiāng)親結交,用心為他們做事,老百姓們舍不得我,我也舍不得他們。我作為月亮山區(qū)的孩子,要是我不來這辛苦,就沒人來完成這份責任。的確,供電所曾想調王炳益的崗位,換幾批人來熟悉線路,跟著王炳益走過一次就再也不敢來了 。“這條線路除了王炳益,沒人能吃下這份苦。”興華供電所所長蔣壽松說。

      14年的群眾路線之旅

      14載春秋,年復一年,月復一月,月亮山上的樹枝從枝頭吐新芽,到枯樹飄落葉,王炳益的抄表巡線護電之路依舊從興華鄉(xiāng)到水尾鄉(xiāng),分管著月亮山區(qū)兩個鄉(xiāng)4個村19個自然寨,地圖上原本22公里的主線路,實際翻山涉水要走50多公里,趟過109道河水。工作14年,行走了6萬多公里,相當于5個長征。

      在抄表路上,王炳益要負責沿途電力線路的巡視,少數民族村寨老百姓不懂電,家里出現故障都會等他在抄表的時候幫忙處理。如果路途遇到線路需要消缺、通道需要清理,或是老百姓家有用電故障,就會耽誤正常趕路時間,天一黑,王炳益就得就近找一個“牛棚賓館”住下。

      老鄉(xiāng)們知道王炳益經常要在牛棚里面過夜,就特意準備一些柴米油鹽,王炳益住下來生火做飯,第二天就會放十元二十元錢在稻草底下。沒有約定,也沒有要求,然而王炳益和山上的父老鄉(xiāng)親已經堅持了10多年。

      14年來,王炳益這名共產黨員密切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為百姓傳遞信息,傳遞知識,傳遞著一份份正能量,為呵護月亮山區(qū)5000多水、苗同胞的光明默默貢獻,以實際行動踐行著黨的群眾路線。10多年來,王炳益對路邊的一草一木皆有感情;10多年來,王炳益已與月亮山上的父老相親們結下了深情厚誼。王炳益正如一枚褶褶生輝的黨徽,將黨的光芒照亮月亮山。(楊文舒)

    責任編輯:蘇慕涼【收藏】
    上一篇:每周人物 毛世林:“情歌校長”的鄉(xiāng)村教育夢
    下一篇:每周人物 趙華甫:傳承東家文化的“土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