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獲助學金?先當著全班同學面,將貧困家境和盤托出再說。沈陽大學某學院要求貧困生演講比窮,得票最高者可獲助學金,引發(fā)爭議。有學生表示,“說是為了公平,可讓我們當眾‘揭傷疤’,這對我們公平嗎?”
貧困與否,應有個判斷的“參照系”。但現(xiàn)在,是否貧困,需要借助“演講”的效果,需要由“觀眾”根據(jù)親疏喜惡、“鑒賞能力”投票才能認定。那么,身高、長相、“演講才能”較差的同學可要注意了,很可能落選哦!
該學院想公平公正,規(guī)避暗箱操作,發(fā)助學金避免“偏差”,本無可厚非。但助學金名額有限,“僧多粥少”,難免給學校學院造成了甄別的麻煩。對此,涉事學院的對策本應著力于如何加強調(diào)查、比較、判斷的能力,改進工作方式,如由教職工成立評定小組,聽取學生情況陳述后,并適當查訪,而非公開“選拔”式的,這樣才能免受蒙蔽,確保助學金發(fā)放準確、公正、不出差錯。
但現(xiàn)在,涉事學院不想勞神費力做足調(diào)查、核實的具體瑣碎工作,而是“旁敲側(cè)擊”,企圖通過觀看一場“比窮演出”,就得出一個“貧困真相”。這是把自己的工作難度以“公平正義”的名義,轉(zhuǎn)嫁到眾多貧困脆弱的學子們頭上去。這是用偷懶,來換得學生“無顏”。
誠然,貧窮不是污點,但非得讓人當眾示“窮”,對有些人來說,卻意味著尊嚴辱沒,有時還得抖露個人隱私,這會讓他們背上心理包袱。對學校來說,又怎能不顧及學生的想法,為了所謂的公平,讓一些貧困生自“揭傷疤”?
演講“比窮”,不能無視學生尊嚴。涉事學院方面以傷害其自尊心為代價,搞“比窮”演講,太不應該。本來,學生交出了申請,下一步就是學校方面去做自己該做的,而不應讓貧困學子額外“自證貧困”。要杜絕鳩占鵲巢,完全可采取更合理的方式。假如真正貧困的學生為了尊嚴,而逃離眾目睽睽的“演講現(xiàn)場”,涉事學院用心良苦的“甄別計謀”,豈不是面臨破產(chǎn)的風險?(張渤寧)
上一篇 :公積金錢荒背后是剛需購房心慌
下一篇 :醫(yī)保要跨省 先破“利益統(tǒng)籌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