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人物:馬新華
他2002年進入貴州天柱供電局工作,在鳳城供電所滾練了10年,當了搶修班長,又當了城郊班長,他甚至以為為除了當家長外最大的職務就是班長了。因為他說話堅定響亮,辦事利索果斷,同事們都友好地稱之為“馬大俠”。他就是本周人物馬新華——貴州天柱供電局白市供電所副所長。
2012年1月,馬新華服從安排來到了天柱供電局白市供電所擔任副所長主持工作,這是他工作以來當了9年供電所班長后職務的提升,也是他在供電所歷練了10年能力突出的體現(xiàn)。
白市鎮(zhèn)是天柱縣較為偏遠的鄉(xiāng)鎮(zhèn)之一,地處清水江河畔,距離縣城28公里。白市供電所擔負著白市、渡馬、社學、江東4個鄉(xiāng)鎮(zhèn)的供電服務任務。2012年6月,隨著白市電站進度的推進,291米以下的沿河住戶開始了實質性的拆遷行動,白市、江東兩個沿河鄉(xiāng)鎮(zhèn)涉及移民搬遷的有6個村、1237戶、8000余人,馬新華及其所里的兄弟門也相應地挑起了這么重的電力復建擔子。
11888元為政府解壓
2012年,按照縣移民局的統(tǒng)一規(guī)劃,白市鎮(zhèn)興隆集鎮(zhèn)136 戶整體搬遷至新場坪,村民們得到號召陸續(xù)搬遷安家建房。為及時解決這個大集體搬遷戶的建房用電問題,白市鎮(zhèn)政府在新場坪安裝了6組動力表并聘有電工一同管理,其產(chǎn)生電費由鎮(zhèn)政府結算。
圖為凱供天柱局白市供電所所長馬新華正在接待一名前來了解用電情況的老人
2013年1月,是縣政府督促搬遷戶加快進度的關鍵期,白市供電所的戶表安裝亦逐一跟進。戶表裝了,電費理所應該由客戶自己承擔。眼看著一天天接近月底了,白市所的電費還有一萬多元的欠費未果,新場坪136戶搬遷戶就是以 “后面搬來未得用免費電”為由要鎮(zhèn)政府幫出這部分電費,所里兄弟踏破了鐵鞋磨破了嘴皮,他們硬是不肯自己交,非要鎮(zhèn)政府出。
馬新華急在心上,這樣拖不是辦法呀,新年第一個月得開好月度結零的局。是的,移民戶有他的難處,政府也有他的壓力,而電費能否按時入庫是我們供電員工自己的事。馬新華當機立斷就做出個決定:“自己先把這筆電費墊上,暫時緩解政府的壓力,回頭再拿發(fā)票逐一登門“拜訪”他們。
在收費員那里,136戶電費到手下賬,金額合計為11888元。接過收費票據(jù)一看,馬新華竊喜,哈哈,想不到這不經(jīng)意的借賬也借出這么一個順眼吉利的數(shù)字,希望收賬的路不要太長。
30000到300的謀略
2013年2月28日,白市電站已開始蓄水,10千伏白興線巖坳支線線路弧度低,電桿及線路均在淹沒線下,必須抬升高度重新架設。為此,馬新華與施工隊伍按照勘測的線路走向,將在對岸坡上的一塊莊稼地里挖3個電桿坑、8個拉線坑,并與地的主人陳大伯協(xié)商好了按30元一個坑的標準共支付330元青苗補償費。
第二天,馬新華帶著施工隊伍前往巖坳挖坑立桿,沒想到陳大伯及其家人堵在地理不讓動工,說要3萬元補償否則不許動土。向來辦事堅定的老馬傻眼了,昨天不是說好了嗎,怎么今天就變卦了?前兩天為了安全起見舊線路已經(jīng)拆除了,巖坳村的4個變臺220戶停電3天了,再阻工的話就更影響村民的生產(chǎn)生活用電了,不讓動土也不能擺著呀,得想法子開工。
一番思索,馬新華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他叫所里幾個號召力強巧舌會道的兄弟到巖坳村挨戶動員一伙村民前來勸阻,一袋煙的功夫,幾十個鄉(xiāng)親來到地里,七嘴八舌說開了。說是不能因你一家而耽擱全村人用電,說是如今咱們老百姓用電就像大米那樣一刻也離不開了,說是人家電力建設占地補償是有標準的,說是人家每天早出晚歸餐無定時夠辛苦,說是要顧全大局稍作犧牲算是支持國家建設……
陳大伯想要說什么,嘴角剛張開又咽了下去,拍拍大腿說好吧,就按標準補給我吧。
乖乖,思想作通了,趕快交錢就加緊挖坑立桿,后面還有放線架線,活路多著呢。
晚上7點過鐘,所有施工任務全部完成,巖坳村停歇了3天的電燈又亮堂了,平靜了3天的電機又轉動了,一切又和諧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