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在线,夜福利日本一区国产,日韩国产欧美综合在线,日本亚洲五月天在线观看视频

  • <dl id="s4uui"><abbr id="s4uui"></abbr></dl>
  • <rt id="s4uui"><abbr id="s4uui"></abbr></rt>

    首頁- 新聞中心- 黔圖匯- 人才網(wǎng)- 視聽中心- 專題- APP

    訂閱
    首頁| 全州| 時政| 領導| 縣市| 綜合| 發(fā)布| 視聽| 行業(yè)

    高求苗寨的蝶變

    在線投稿郵箱:tougao@qdn.cn  新聞熱線:8222000  值班QQ:449315
    時間:2022-04-18 14:19:39  來源:黔東南信息港  

      一場春雨讓高求村村民臉上洋溢著喜悅,梯田里上百頭牛爭相耕作,在大地上畫出一幅春耕圖。

      高求村位于貴州省黎平縣雙江鎮(zhèn)北部,是偏遠的苗族村寨,共有276戶人家1600余人,人均耕地1.25畝。在起伏的大山里,梯田鑲嵌分布,村民世代靠肩挑背扛上山耕種,“不撂一分田,不荒一畝地”。受交通水利等諸多因素影響,高求村一度發(fā)展滯后。近年來,當?shù)卣诿撠毠哉咭I下加強了水利、交通、網(wǎng)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引導村民壯大村集體經(jīng)濟。如今,高求村家家有好路,戶戶有好房,人人有產業(yè),蝶變?yōu)榭沙掷m(xù)發(fā)展的生態(tài)文明村。

      “年輕人喜歡到外面去,我們留在家里種田,國家政策那么好,種糧還有補貼,田地不能荒哩!”在高山梯田里,村民韋啟才正牽著牛忙春耕,見游客過來便熱情搭話。

      韋啟才的耕牛是前兩年鎮(zhèn)里扶貧留下的。2019年,當?shù)卣凑?ldquo;戶戶有脫貧產業(yè),家家有致富門路”的發(fā)展路徑,因地制宜在高求村發(fā)展黃牛養(yǎng)殖,按照“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經(jīng)營模式,新增黃牛159頭,承包到戶。兒子長年在外務工,韋啟才夫婦留在家里養(yǎng)殖了3頭黃牛,同時擔任村里的保潔員,除每年種植4畝水稻外,還管護3.7畝何首烏和17畝油茶地。2021年底,韋啟才把大牛出售后又購回牛犢,“滾動”發(fā)展,在保障春耕的同時,還給家里帶來了1.8萬元收入。“而這在幾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原縣委統(tǒng)戰(zhàn)部駐村工作隊隊員張運福如是說,幫扶工作最難做的是人的思想工作,受苗寨幾百年來自給自足自然經(jīng)濟思想的禁錮,過去年輕人不愿走出大山,到如今主動外出務工掙錢的思想轉變,離不開統(tǒng)一戰(zhàn)線幫扶干部多少個日日夜夜的動員,離不開統(tǒng)一戰(zhàn)線幫扶企業(yè)的示范帶動引領。

      “村里老人喜歡養(yǎng)牛,現(xiàn)在家家戶戶都有兩到三頭牛,每年村里賣牛的總收入達30萬元以上。”高求村黨支部書記滾義金介紹。老黨員滾義通介紹,祖祖輩輩的村民為保護田地,訂立了嚴格的契約。在高求村不論多么富有,如果不耕田種地,同樣會被村民唾棄。“荒廢土地,受人唾棄”,折射出高求村村民對田地的深厚情感。上世紀80年代,高求農村生產大隊將良田和農作物保護納入村規(guī)民約。

      正因為對田地如此重視,高求村的良田得以祖祖輩輩保留下來,世代深耕。每年春季,梯田注水后猶如新月環(huán)繞在山間,成為美麗的曲線。

      2021年,中國攝影旅游團來到高求村,天光云影,高山梯田,裊裊炊煙,團隊的隊員被這里厚重的農耕文化深深吸引。當年4月,中國攝影旅游網(wǎng)黔東南采風創(chuàng)作基地在村里掛牌,此后,高求村陸續(xù)迎來了上百名攝影愛好者,這片曾被世人遺忘的土地漸漸走進大眾的視野。

      說起高求村的變化,縣委統(tǒng)戰(zhàn)部一對一幫扶干部徐業(yè)常感受頗深,他回憶起兩次到高求村開展幫扶工作的親身經(jīng)歷:“1997年,為修筑進入苗寨的通村公路曾在高求駐村工作過,當時沒有自來水、不通電,人居環(huán)境差,教育落后,與外界溝通交往少。相隔22年,再到高求苗寨駐村工作,進入村寨有了混泥土硬化道路,通了電燈、電話,有了自來水,有了私家車,村容寨貌也改變了,磚瓦房、樓房多了,整個村寨變亮麗了。高求的苗族同胞也變得自信了,精神面貌越來越好了,這是我親身經(jīng)歷目睹的高求苗寨的巨大變化。”

      2018年,臺胞“志林姊姊慈善基金會”的“志玲姐姐之家”項目落戶黎平縣雙江鎮(zhèn)高求村,有效改善了苗寨的教育教學條件。隨著臺灣影視明星林志玲女士的到來,黎平縣雙江鎮(zhèn)高求苗寨也逐漸被外界關注。

      如今,苗寨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環(huán)境越來越美,返鄉(xiāng)大學生嘗試利用短視頻平臺為家鄉(xiāng)“代言”。滾玉平大學畢業(yè)后回到村里,帶領年輕人學習民族文化,研究民族歷史,組建民族歌舞表演隊,講好“稻飯魚羹”的故事,向外傳遞家鄉(xiāng)好聲音。“文旅融合闖新路,留住鄉(xiāng)愁最可嘉。”看著美麗的梯田景觀和日益變好的鄉(xiāng)村面貌,滾玉平感慨道。

      燕子銜泥日,春耕正當時。如日,高求村半山腰上的盤盤梯田已開始引渠注水,在天光云影映襯下如詩如畫,勤勞的人們在這片土地上耕耘,而這片美好靜謐的鄉(xiāng)土也在等待更多人前去探訪。(吳光輝 姚進忠 王瑞志)

    責任編輯:吳如貴【收藏】
    上一篇:黎平縣堂安村:“勵志超市”積分兌出新風尚
    下一篇:最后一頁

    聲明: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