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孝老愛親、言傳身教,他,互愛互助、樂于助人,他用生活工作中平平凡凡的事、點點滴滴的情,詮釋著快樂和幸福的人生。他就是本周人物——施秉縣人民檢察院的一名老干警馬軍。
人民的好公仆
馬軍同志參加工作時間長達三十四年,是一名敢說敢做、踏實肯干的中國共產(chǎn)黨員。他堅決擁護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自覺遵守黨的紀律和國家法律法規(guī),保持著高度的政治熱情。自1996年從司法局調至檢察院工作以來,先后在反貪、反瀆、控申、民行、監(jiān)所等部門工作,他認真做事、兢兢業(yè)業(yè),深受領導同事的好評。2011年11月,他積極響應縣委關于“萬民干部下基層”活動的部署,服從院領導安排參加駐村工作,駐村期間,他兼任施秉縣城關鎮(zhèn)大塘村村支部第一書記,各項工作表現(xiàn)出色。
為把駐村幫扶工作做好抓實干出成效,馬軍同志按照“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要求,與大塘村百姓打成一片,關心村民生活,做了不少實事。施秉縣是黔東南州的優(yōu)質烤煙大縣。縣委、縣政府把烤煙作為調整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結構的重頭戲和農(nóng)民致富、企業(yè)增效和鄉(xiāng)鎮(zhèn)財政增收的主要途徑。馬軍同志為了圓滿完成烤煙種植面積及收購任務,積極走訪和動員種煙大戶,挨家挨戶了解烤煙種植面臨的困難,積極聯(lián)合有關部門探索解決的方法,做好相關政策宣傳,確保了本村烤煙任務的完成。在大塘村老百姓眼中,馬軍同志還充當“調解員”的角色。通過積極走訪糾紛當事人,對其進行釋法說理,使事情得到較大進展,平息化解了多起矛盾。
孝老愛親的好父親
馬軍同志出身于軍人家庭,祖籍山東,父親馬英義,目前已有85歲高齡,早年在山東入伍,1971年轉業(yè)后在施秉縣政府工作,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作出了畢生貢獻。在全家人心目中,父親是最受尊敬和愛戴的,也是全家引以為自豪的。“家和萬事興”是馬軍對“家”的理解,在家里他提倡明主,家里的大事小事,人人都有發(fā)言權,在他的身上沒有大男子主義,也不擺男人架子,凡事民主決策。男女平等、夫妻和睦,相互謙讓、互相體諒是該家庭的良好家風,全家人互相尊重,互敬互愛。晚輩對長輩尊重、孝敬,尤其是對其85歲高齡的父親關懷備至?紤]到父親常年退休在家,馬軍想盡一切辦法幫助父親排遣寂寞,家里專門為父親騰出了鍛煉身體的場所,買了適合老年人鍛煉身體的器材,家中還設有圍桌供父親下棋、喝茶時使用。馬軍同志深知父親對軍事、政治感興趣,他每年都會訂一些關于這些方面的書籍報刊,供父親閱讀。平時下班后,他會經(jīng)常陪父親鍛煉身體、談心,遇到節(jié)假日和趕集的時候,他還會帶父親出來散心和參加一些老年活動。他的這些做法得到了親人朋友的肯定和贊揚。在眾多親戚朋友關系中,馬軍做到以誠相待,無論是生活上還是工作上的困難,都相互幫助,共同思考應對。他經(jīng)常教育子女如何做人、做事,用自己生活、工作經(jīng)歷影響其子女的成長。他的家是一個守法、文明、誠信的家庭。
此外,令人感動的還有兩個先進事跡。一是馬軍同志在自己身受重傷的時候還念念不忘照顧父親的起居飲食。2010年4月,馬軍同志和反貪局的其他幾名干警去貴陽出差返還途中,不幸發(fā)生交通事故,導致他頭部受到重傷。后治療時間長達一年,目前雖然基本痊愈,但遇到刮風下雨、天氣變化多端的時候,他的頭部會疼痛難忍,甚至失去知覺。在這種情況下,他還不忘孝敬父親,把父親的健康快樂擺在第一位,將自己的病痛置之度外。在父親面前,他從不提起自己受傷的事情,同時還叮囑家人不要將病情告訴父親,讓父親安享晚年。其二,2010年下半年,其妻子王金蘭在施秉縣東街一理發(fā)屋剪發(fā)時,路旁一車輛誤撞入理發(fā)店,導致理發(fā)店玻璃窗的碎片濺到其妻眼中,導致左眼嚴重損傷,幾近失明。妻子遭遇的飛來橫禍讓自身頭部有傷的馬軍打擊不小,但他一面忍住頭部陣痛,開導和安慰妻子,讓妻子安心養(yǎng)病,一面還堅持照顧年邁的父親,親自為妻子和父親洗衣做飯。當時他的兒子還在念大學,為不耽誤兒子的學業(yè),他堅決不讓兒子請假,獨自一人承擔家庭的重任。他的孝心和責任心感動了左鄰右舍和全院干警,樹立了“孝老愛親”的模范榜樣。
扶老助殘的好榜樣
馬軍“孝老愛親”的先進表現(xiàn)并不僅僅體現(xiàn)在孝敬父母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以實際行動真正做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在贍養(yǎng)孝敬自己的長輩的同時沒有忘記關心和幫助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系的老人,在撫養(yǎng)教育自己的小輩的同時沒有忘記關愛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小孩。大塘村飛水組村民李昆校近兩年因患風濕性關節(jié)炎沒錢醫(yī)治導致雙腿終身殘廢,生活失去了自理能力。當時,馬軍同志兼任施秉縣城關鎮(zhèn)大塘村村支部第一書記,他得知這個消息后,決定把李昆校作為幫扶對象。他經(jīng)常到李家看望,與李昆校談心,拉家常,鼓勵他堅強面對困難,樂觀生活,有時還動員家屬一起來看李昆校;平時病了,馬軍就自掏腰包為他治好。冬天送木炭、熱水袋,夏天送綠豆、冰糖和扇子;過生日送來禮品和鮮花,逢年過節(jié)給李家送去零花錢,多則上百元,少則幾十元。用他自己的一句話說:“愛,是人間最幸福的事”。
“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馬軍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這句座右銘。駐村工作期間,他在走訪幫扶村時發(fā)現(xiàn),有一戶五口家庭,其中有三名家庭成員是殘疾,分別是兩名已經(jīng)成年的孩子和孩子的母親,全家就父親一人靠做農(nóng)活扛起家庭的重擔,生活之艱辛可想而知,連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甚至有時候面臨生存的威脅。馬軍知道這個情況后,他的心靈被震撼了,沒想到自己幫扶的村還會有這樣急需救濟、極度貧苦的家庭,這是他駐村工作以來見到的最貧困的家庭,一定不能坐視不管,一定要通過實際行動來幫助他們解決溫飽問題。一方面,他積極向大塘村村委反映,同時動員村民獻出一份力量,多多幫助他們。另一方面,他積極與家人溝通交流,取得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并聯(lián)合全家的力量給這戶殘疾人家庭送溫暖,馬軍及其妻子經(jīng)常給他們送去衣服、鞋襪和一些少量的現(xiàn)金等等。
他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但他在為做好本職工作無私地奉獻著;他沒有擲地有聲的豪言壯語,但他用平平凡凡的事、點點滴滴的情,詮釋著快樂和幸福的人生。俗話講得好,“平凡中見偉大,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陽的光輝”,馬軍同志用實際行動證明了這句話的真諦,他數(shù)載如一日地孝敬父親、關愛老人,深受領導同事的一致好評,無愧于大家心目中“孝老愛親”的道德模范。(高運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