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很苦,卻從沒想過放棄
張宏源到廈頭執(zhí)教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第二年,當時我國的教育還很落后,特別是在民族地區(qū),教育狀況基本上是從零開始的。
當時的廈頭教學點是由一座破廟整改而來的,一樓是泥巴地,二樓沒有裝板,樓頂?shù)纳紭淦,也早被風刮得七零八落。歪歪斜斜的教學樓經(jīng)過無數(shù)歲月的風吹雨打,已經(jīng)變得破敗不堪。天晴時,教室里塵土飛揚,下雨時,教室里水流成河,所以,只要是刮風下雨的天氣,學校都無法正常上課。
記得有一天夜晚,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睡夢中的張宏源被滴漏的雨水淋醒,卻發(fā)覺,三間木樓的學校卻無處藏身,到處被淋的澆濕。無奈,張宏源只能升火烤被子。坐在火塘邊,看著火塘里的熊熊火焰,聽著屋外的稀里嘩啦的風聲雨聲,想著那些遠在城市里明亮的教室里攻讀的同學,張宏源心里無盡的失落,悲涼、凄苦之情無以言表,此時,控制不住情緒的張宏源在風雨飄搖的學校里陶然大哭,在火光的映襯下,淚水淌滿了整個臉龐,蔓延了整個黑夜。
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點張宏源深有體會。那些年,已經(jīng)是大冬天了,卻有很多孩子是光著腳來上課的,雖然很苦,但是孩子們求知的欲望卻很強烈,從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學習的機會。由于語言不通,張宏源就從最基本的語音教起,每一節(jié)課,孩子們都會很專心的吸收消化。
剛到廈頭時,學校里只有11個學生,等到第二年,學校里的學生已經(jīng)增加到20多個了,這讓張宏源感到很欣慰?墒菑埡暝聪M謇锼缘倪m齡孩子等能夠上學,每每家訪時,他總是可口婆心地對家長說,“讓孩子來上學,學費我出。”
在廈頭執(zhí)教的5年里,他共為學生墊付了500多元學費,相當于他兩年工資的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