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自稱海水,意為水人。人口36萬。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qū)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著許多部落,據測水族是從一個叫做“落越”的部落發(fā)展起來的。清代人們稱其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為水族。
水族地區(qū)是魚米之鄉(xiāng),盛產水稻、小麥、棉花、水果,果種很多。水族主要從事農業(yè),水族地區(qū)盛產的辣椒遠銷東南亞各國。一日三餐都以酸菜湯、辣椒水加蘿卜,南瓜和蔥蒜作為菜肴,有時也磨些豆腐。水族喜歡糯米飯、粽子和用糯米做成的各種油炸食品,并作為贈送親友的禮品。
端午是水族民間一年之中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相當于漢族的春節(jié)。按傳統(tǒng)習慣,過端午之前一個晚上,只能吃素。 水族有吃素的習俗。據傳水族的遠祖從江西遷到貴州三都地區(qū),在此開荒種地,創(chuàng)家立業(yè)。遠祖在為自己四個兒子祝賀豐收時,由于過分的興奮,不小心在上樓取肉時失足跌死。為悼念死去的老人,后輩們決心在老人安葬之前不吃葷,而老人去世的日子,正是端午節(jié)的前一天。所以水族有在端午節(jié)前一天、或老人去世下葬之前不吃葷的習慣。
【資料:水族簡介】
水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F有345993人,主要聚居在貴州省黔南布依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和荔波、都勻、獨山以及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凱里、黎平、榕江、從江等縣。
散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西部。主要從事農業(yè),善種水稻和糯稻。
水族的居住地位于云貴高原東南部的苗嶺山脈以南,都柳江和龍江上游。森林密布,山水如畫,適于農林業(yè)的發(fā)展,是貴州高原的魚米花果之鄉(xiāng)。水族在民歌中,常以“像鳳凰羽毛一樣美麗”來形容自己的家鄉(xiāng)。
水族從事農業(yè),以種植水稻為主,“九阡酒”是水族傳統(tǒng)佳釀。 水族有自己的歷法,水歷與夏歷基本一致,但以夏歷八月為歲末,九月為歲首。
水族,主要聚居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和荔波、都勻、獨山以及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凱里、黎平、榕江、 從江等縣,少數散居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西部。水族主要居住在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及荔波、都勻、獨山榕江等縣,一部分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部。水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水族原有一種古老的文字,稱為“水書”,造字方法有象形、會意、諧音和假借,通用單詞100多個,現在則通用漢文。水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相傳水族的先民是嶺南“百越”之一駱越人的一支。水族的名稱最早出現在中國明朝末年的文獻中。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