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黔東南大山深處的
接下來就有了我的空申之行。
4月10日(農歷三月初二)清早,我從貴陽坐上了開往黔東南
下午6點多,經一天的顛簸,到了平永鎮(zhèn),我得從這里轉車去空列。盡管只有60多公里,但因為天色太晚,加之山高坡陡,夜間禁行,去空列的車已經沒有了。只好找了家小店住下,15元一夜。衛(wèi)生還可以。在小店隨便吃了點東西,簡單洗漱后,枕著窗外小溪的歡歌沉沉地睡去。
有山有水的地方就有傳說、有故事。
傳說很早以前,這里還是無名地,后來空申人的祖先由于戰(zhàn)爭遷徒到了這里,并決定在此安身立命,取名“空申”。幾個世紀后的今天,這里已是有著200余戶、上千人口的大寨子了。聽老人說,他們的祖先初到此地時,生活艱難,以樹皮做帽,圍芭蕉葉成裙。后來,他們學會了紡織,就照著芭蕉的葉脈形狀做出只有九寸長、無花紋圖案修飾的百褶裙。山高坡陡,婦女們穿著九寸短裙上坡下田,跋山涉水,很是輕巧方便。就這樣,九寸短裙被代代傳襲下來了。
空申人這種獨特的服飾,在大山深處掩藏了幾百年都不為人知。直到1996年在
今天恰好是農歷三月初三,空申苗寨的“茅人節(jié)”,這是苗寨最為熱鬧的一天。同路來的小伙子從路邊摘下幾片樹葉,放在口里很輕巧的吹了起來。寨前那高高的三米長的蘆笙,在身著盛裝的小伙子們手里嘹亮而歡快響起。美麗的苗族姑娘端著自制的米酒和三月耙邊跳邊向我們走來。我定神一看,真的是眼前一亮,姑娘們圍腰后的裙子是如此之短!數不清的小褶子,厚厚地疊在大腿之上,下面就是白生生的玉腿。真不愧是超短裙的故鄉(xiāng)!
一棵百年老樹前,幾位帶著孩子的老婦人,正在和一個牽著山羊的年輕姑娘說話,看見我走過去要給他們拍照,都笑著躲開了。
倒是后來遇見的一位熱情的老大媽,把自己親手做的服飾拿出來給我們看。原來,她們穿在身上那短而厚的裙子,并不是像我們常見的裙形。它是一塊塊打著無數細小的皺褶的布,兩頭分別系一根布繩子,她們把這樣的打好褶的布叫裙布。老大媽告訴我一塊十尺長,一尺寬的棉布經過染色、打褶、壓形、定型后就變成一塊六尺長,一尺寬的裙布。如果不停歇,做好一塊裙布至少也要十來天。她們身上穿的裙子,少的有四五層,而多的可達30多層。一塊裙布就要耗時十來天,十幾塊裙布可是個不小的工程哦。而且,那裙布上所有的程序,都是她們手工一針一線親手縫制出來的。
大媽還把她的裹腿也拿出來,指著上面的那些彩色的圖案說那也是自己做的,言語里滿是驕傲。后來,她說想要我給她照張像,見我答應了,她便開始忙活了:先把裙布圍到腰上,拉住一頭的繩子,再把另一頭慢慢的繞上去,系好。再拿另一塊壓在第一塊上如剛才那樣穿上,一層層的的繞好后,無數勻稱的皺褶重疊起來。短裙穿好后,又把湖藍折袖短衫穿上,在腰上系好圍腰,套好裹腿。擺弄了差不多十分鐘。正要拍,她好像又想起了什么往里屋跑去,不一會,只見她換了頂嶄新的尖帽子走了出來。
空申苗族勤勞手巧,她們所做的裙子,除繡花絲線和襯底用的綢緞外,均為自種的棉花,自紡成紗、自織成布,自染自縫而成。所穿的衣服袖口大而短,領口滿襟,多數鑲有色彩艷麗的欄干和繡有精美的圖案,穿著大方。青年婦女還配上一副繡有精巧鮮活的魚、蟲、花、草等圖案的圍腰布,抄上腰間,配上銀核,銀花鬢夾,銀耳環(huán),銀項圈,銀手鐲等銀飾,更顯猶如天鵝秀態(tài)、風姿綽約。
后來,我們又觀看了空申苗寨的小伙姑娘們跳的蘆笙舞。蘆笙舞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舞蹈,也是苗族人最喜愛的民間舞蹈。今天是茅人節(jié),人們都涌上蘆笙場,由一支龐大的蘆笙隊伴奏領舞。蘆笙隊保持“一”字隊形,原地吹奏,眾人則把蘆笙隊圍在中間舞蹈。
看著穿超短裙的姑娘們輕快的舞步,再一次感覺她們就是一群翩翩起舞的黑天鵝。
歡快的蘆笙和輕盈的舞蹈吸引了許多游客加入其中。一時間,男女老少全都舞了起來。超短裙的故鄉(xiāng)就成了歡樂的海洋。
第二天一早就出發(fā)了。車窗外,一座座布滿了老樹的高山,一彎彎清泉流淌的小溪,一戶戶在老樹中露出一角的苗家木樓,一道道風景渾然天成。
轉過一彎山道。視線開闊了許多,斷斷續(xù)續(xù)傳來蘆笙聲,不遠處便是空申苗寨了。 空申,苗語音為“歐溪”,意為“清澈的小溪”。遠遠望去,空申依山而建,四周山巒起伏,林木蔥蔥,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從寨旁流過,吊腳木樓鱗次櫛比,世外桃源般。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