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騷客游覽名山大川,喜歡刻壁題字以資紀念。歷代帝王將相喜歡在石頭上為自己歌功頌德。現(xiàn)如今國人旅游也喜歡題詞留念,最普遍的就是在旅游景區(qū)的墻壁上、石頭上或者古樹名木上留下“某某某到此一游”的大作。2009年,大陸游客在臺灣野柳地質公園留下“中國常州趙根大”的刻字后,中國人不文明的旅游行為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日前,在凱里市文化南路散步的龍先生看到,文化南路州建公司半坡路段墻體上的信手涂鴉,令人無法接受。不知哪位繪畫能手率先開創(chuàng),對墻壁進行涂鴉留言。頃刻之間,300多米長的民族風景畫有部分遭遇涂鴉,甚至還有一些很低俗的標志。龍先生拍照,并發(fā)微博批評市民的不雅行為。
微博截圖,圖中不文明涂鴉可見非同一般
記者拍下的沒有被涂鴉的圖畫
不文明習慣,不雅的陋習,并非簡單的道德性命題,因而靠道德的力量是很難矯治的。譬如禁止和不準的提示性標語在公共場所隨處可見。而即便是孩子,也知道這不是好事。但從孩子起,家長們就恰恰忽略了這種小節(jié),從而養(yǎng)成了具有“臭豆腐”心理以來的不文明痼疾。這種缺乏公眾意識的行為該好好扼殺。倘若,繼續(xù)縱容這種隨意涂鴉行為,恐怕這種不文明的生活方式要再一次地被冠上中國特有的標簽了。
近日,中央文明辦發(fā)出了“走路不闖紅燈、吃飯不剩飯菜、上網(wǎng)不說臟話、旅游不扔垃圾”的四不活動倡議。記者思考,除了提倡“不扔垃圾”,還要倡導“不亂涂亂畫”,美麗城市只應該留下動人時刻和美麗回憶,不要留下垃圾,更不要留下痕跡。(唐云芳)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