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村無牌無證違法行為存在的原因
客觀原因:(一)農村群眾出行難。十幾年前,當通村公路沒有修建,農村經濟沒有發(fā)展起來,農村群眾出行難問題并沒有像今天這樣凸顯。今天出行難的問題是因為農村道路和經濟發(fā)展不平衡比對凸顯出來的。在道路和經濟發(fā)展較差的農村群眾越來越渴望自己的出行方便快捷,能與飛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接軌。雖然這樣的剛性需求很大,但是因為國家法律法規(guī)和經濟效益的限制,政府并不能滿足全部需求,農村客運班線還存在很多死角盲區(qū)。一部分先發(fā)展起來的農民就想方設法自己買車,在解決了自己的出行困難時,也順帶幫助解決鄉(xiāng)親的出行困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黑客運”。這些“黑客運”有部分除客運證外手續(xù)都比較齊全,但是大多數都是“黑上黑”,什么有效證件都沒有。既有上戶不方便的原因,也有經濟困難的原因,但更多是想逃避法律責任的原因。
(二)車輛檢驗不方便。全縣數以萬計的機動車輛,由于沒有車輛檢測線,都要跑到120公里外的凱里檢驗。即使有能檢驗摩托車的流動檢測線,每年都是在指定的一兩天內由州車管所流動車輛檢測線下來進行檢驗,使一些時間并不是很方便的車主就錯過了檢驗時間。由于人惰性的存在,一次檢驗不成,二次檢驗也不成,因此就有部分群眾干脆就不入戶、不檢驗。
(三)交通安全宣傳不到位,農村交通安全宣傳工作薄弱。廣大農村特別是邊遠地區(qū)仍然是交通安全宣傳盲區(qū),農民對車輛的安全管理不理解、不支持,大多數農民車主不了解買車輛還需要辦手續(xù)才上路行駛,農村的宣傳教育出現(xiàn)“真空”。
(四)無牌無證車輛多在鄉(xiāng)村道路行駛,不易管理。無牌無證農用車、二輪摩托車所從事的道路運輸、行駛,絕大部分是在鄉(xiāng)村道路上,很少在城區(qū)和主干道行駛,而交通管理部門由于警力有限,忙于干道及城區(qū)道路的管理和交通秩序整頓,使得鄉(xiāng)村道路成為盲區(qū),即使是集中整治行動,管理部門一有所行動,他們便聞風而動,采取“游擊”戰(zhàn)術,與交警玩起“捉迷藏”,逃避打擊處理,風聲一過他們便又明目張膽出現(xiàn)在鄉(xiāng)村道路上。職能部門往往也感到鞭長莫及,望洋興嘆,力不從心。
(五)警力不足,管理不到位。農村幅員遼闊,公路點多、面廣,由于警力不足,許多鄉(xiāng)村公路上缺乏巡邏執(zhí)勤警力,形成“盲區(qū)”,導致無牌無證車輛有一定的活動空間。在日常的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疏于對無牌無證車輛的管理,對無牌無證車輛發(fā)生交通事故或嚴重交通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不夠,致使許多無牌無證車輛在受處罰后,還繼續(xù)上路行駛。
(六)相關部門未能形成合力。農機部門只管理拖拉機等農用機械,但不能全面、有效地上路檢查和處理農業(yè)機械交通違法,這就制約了農機監(jiān)理職能的發(fā)揮;交警部門雖然管理農用運輸車,但農用運輸車分布于廣闊的農村,具有面廣量大、作業(yè)分散、不便管理的特點,許多農村機動車駕駛人為逃避檢查而和執(zhí)法人員玩“捉迷藏”,因此管理起來有困難;而農村派出所由于其他公安工作任務繁重,用在交通管理方面的精力有限,所以在農村地區(qū)存在管理上的盲區(qū),漏管失控面大。而所謂聯(lián)合執(zhí)法,往往只是應付一時之需,難以形成長效機制。
主觀原因:
(一)購車者法律觀念淡薄,對辦牌辦證缺乏足夠的認識,主觀上認為這類車輛在家主要是從事農業(yè)生產多,從事運輸經營少,沒有必要上牌照,有證無證都能開。
(二)觀望思想作祟。認為別人的車輛都不辦牌證,自己不辦也無所謂,甚至還打擊已辦牌證的車主,上牌沒用,白白交費。有些車主存在被查扣后才辦理,僥幸心理較多。
(三)個別農民車主心疼花錢,貪圖眼前利益,認為車輛不辦牌證,保險費、購置稅等一些費用不用交,省了錢減少了麻煩,因而車主不愿意主動辦牌證。
(四)自以為是思想廣泛存在。認為自己反正會開車,甚至比有證的都開得好,辦不辦證都一樣。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