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在线,夜福利日本一区国产,日韩国产欧美综合在线,日本亚洲五月天在线观看视频

  • <dl id="s4uui"><abbr id="s4uui"></abbr></dl>
  • <rt id="s4uui"><abbr id="s4uui"></abbr></rt>

    首頁- 新聞中心- 黔圖匯- 人才網(wǎng)- 視聽中心- 專題- APP

    訂閱
    首頁| 全州| 時政| 領導| 縣市| 綜合| 發(fā)布| 視聽| 行業(yè)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銅鼓舞的傳承地—— 掌坳苗寨

    在線投稿郵箱:tougao@qdn.cn  新聞熱線:8222000  值班QQ:449315
    時間:2020-06-02 09:44:21  來源:黔東南日報  

      走進素有“銅鼓之鄉(xiāng)”“銅鼓舞發(fā)源地”“民族歌舞之鄉(xiāng)”“銅鼓舞的傳承地”之稱的雷山縣大塘鎮(zhèn)掌坳苗寨,聞聽千年銅鼓之聲。掌坳苗寨民風淳樸,性格強悍,這里苗族銅鼓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苗族銅鼓舞保存最完好的地方,2006年“掌坳銅鼓舞”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享有“銅鼓舞發(fā)源地”之稱 。

      掌坳苗寨,位于雷山縣城南7公里處,距雷(山)榕(江)公路0.5公里,公路旁建有一座風雨橋,風雨橋頭設有一面大銅鼓,過橋通村公路進寨,全村現(xiàn)有182戶、800余人,分居兩個自然寨,有吳、楊2個姓氏。2013年8月,掌坳村被入選為第二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以前該寨僅有1面銅鼓,近年來隨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在上級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現(xiàn)有12面銅鼓,寨中建有兩個銅鼓場,可容2000余人。掌坳銅鼓舞,粗獷激越,剛柔相濟,鼓點復雜多變。原始舞步12種,流傳至今9種,每種由50多個動作組成。舞蹈風格古樸、奔放熱烈,男子跳舞強悍、豪邁,女子舞步則輕曼、明練。跳銅鼓舞已成為這里的風俗,無論青年男女還是老幼婦孺,都能隨著樂曲,舞之蹈之。在眾多苗族村寨中,僅掌坳、高巖兩村可跳此舞蹈。

      苗族銅鼓舞的活動形式,現(xiàn)在常見的是將銅鼓懸于庭前或場壩之中,由擊鼓者一手執(zhí)木槌敲鼓腰,另一手持皮頭槌擊鼓而伴奏。舞者則圍成圓圈、踏著頓抑分明、鏗鏘有力的鼓聲,時里時外,且進且退地舞蹈著。至興高采烈時,還擊掌呼號、減出“嗨哧哧”之聲以助興。其動作主要是來源于狩獵生活、農業(yè)生產(chǎn)勞動和對動物態(tài)動作的模擬,如“騎馬”“趕鴨”“捕魚”“撈蝦”等。

      苗族銅鼓舞動作以胯部的扭動和上身的擺動為主要特點。雷山掌坳銅鼓舞步豪放,舞蹈幅度大、難度高,時而如蜻蜓點水、時而如猛虎下山,獨具風格。銅鼓舞以掌坳村最負盛名,全村村民踏鼓點而舞,奔放激越、剛柔相濟、跳轉結合、舞姿優(yōu)美。

      據(jù)寨老們擺談,掌坳銅鼓舞源遠流長。傳說在千百年以前,先民們從遙遠的地方遷徙到此以后,他們就有喜歡鼓和踩跳鼓舞的習俗了。據(jù)傳當時寨上的先祖?zhèn)冇闷咂咚氖盘斓墓し,從大山中扛回一截有九尺長、七抱粗的楓木,將其摳通,制成一個長圓柱形的大木鼓,用木槌敲擊,能發(fā)出各種清脆悅耳的聲音,節(jié)奏奇妙。

      消息傳出后,招來了附近各寨的男女老少,圍著大木鼓歡跳狂舞。于是,掌坳的鼓舞名聲便傳遍了雷公山周圍的苗族村寨。清朝雍正時,派貴州巡撫張廣泗拓建苗疆六廳。清兵來到掌坳,看到木鼓一敲就有人群聚集,非常害怕木鼓的聲音,于是便把木鼓毀壞燒掉了。清兵撤離后,為了讓鼓能久敲不破和便于保管,掌坳苗寨的先民們挨家挨戶湊得17塊錢,到雷山蔡家購置一面黃銅,冶鑄了獨具特色的銅鼓。

      據(jù)介紹,該銅鼓重29斤,鼓身長36厘米,鼓面直徑為46.5厘米,鼓面正中所鑄的是一輪凸起的太陽,圍著太陽的是12道凸現(xiàn)的光芒。連接太陽光芒的是一圈一圈的光暈,共為9圈,圈與圈中間還有一些圖案相連。這12道太陽光芒,代表的是太陽普照大地哺育生命的光輝,它表示《苗族古歌》傳唱中的苗族的祖奶孕育的十二種生命,都能在陽光下生存成長,生生不息;它還表示每年有12個月都在陽光的普照之下。

      苗族民眾敲擊銅鼓的方法是:用繩將鼓側的兩只鼓耳系好,懸掛于銅鼓場中央鼓柱的挑手枋架上,然后鼓手右手執(zhí)鼓槌擊鼓面,左手持小木棒擊鼓的圓柱身部,鼓便有節(jié)奏地發(fā)出兩種和諧的音響,有如男女合唱,敲擊時還需一名副手手提一只如木桶大小的協(xié)音桶,俗稱回音桶,桶口對著銅鼓口,對每擊一次的鼓點都來回“接調”和“送調”,這樣便增加鼓點的音量,使鼓音變得雄渾悠遠。

      掌坳苗寨每年過苗年和吃新節(jié)時,都要跳銅鼓舞。該寨專開辟兩個鼓場,場地可容觀眾兩千余人觀賞銅鼓舞。掌坳銅鼓舞在雷公山下的苗寨的銅鼓舞中,可謂獨樹一幟。它的鼓點復雜多變,聲音粗獷激越,舞步奔放雄渾而熱烈,剛中有柔,柔中有剛,深沉而穩(wěn)健。動作隨著鼓點,多方向跳躍旋轉交錯組合,其幅度之大,難度之高,實為民間舞蹈中少見。原來的銅鼓舞步有12種,現(xiàn)在傳下來的有9種,每種都是由50多個動作組成。銅鼓舞舞步有的如蜻蜓點水,有的如猛虎下山;有時飛步橫跨,有時騰躍轉身。全身足蹈手拍口中還發(fā)出陣陣“嗨嘁嘁,嗨嘁嘁!”的聲音。

      2008年4月,文化部把“雷山苗族銅鼓舞”批準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雷山苗族銅鼓舞就是以掌坳村的銅鼓舞蹈為代表寫申報文本而獲得的。為了更進一步地挖掘掌坳苗寨銅鼓舞的文化內涵,進一步搞好銅鼓舞的傳承,雷山縣已把掌坳村作為雷山銅鼓舞的傳承基地加以建設和打造。

      用木棰敲擊,發(fā)出渾厚洪亮的聲音,后人又接著發(fā)展提高拼成拍節(jié),村人集中在寨內大坪壩上隨著鼓聲的節(jié)奏,翩翩起舞。舞姿粗獷激越,步伐豪邁奔放,跳轉結合,剛柔相濟,古樸熱烈,獨具一格,漸漸地又引來七鄉(xiāng)八寨的人參與,影響越來越廣。

      掌坳村黨支部書記楊昌彪介紹說,“掌坳苗寨因銅鼓舞,聞名全國。除銅鼓舞外,掌坳村斗牛也十分出名,出了很多牛王,在村的朋友戲稱,掌坳的牛斷了只角還能繼續(xù)打!經(jīng)常在全國各地的牛王爭霸中嶄露頭角,并獲殊榮。1978年,被《人民日報》譽為‘銅鼓舞發(fā)源地’,中外游客紛紛前來采風獵奇,聞聽千年銅鼓之聲,每年接待游客1萬余人,為農家樂創(chuàng)收1萬多元。我村銅鼓舞參加歷年雷山在縣城舉辦‘中國·雷山苗年文化節(jié)’活動。30多名的銅鼓隊曾多次應邀到北京、杭州、西安、深圳等大城市演出,2007年參加‘多彩貴州’舞蹈大賽榮獲原生態(tài)類三等獎,2009年10月應邀走進國家大劇院演出,2015年8月第十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上榮獲銅牌,為雷山爭得了榮譽,同時也為掌坳苗族銅鼓舞添上一筆輝煌的演藝。(通訊員 張希才
     

    責任編輯:吳如貴【收藏】
    上一篇:“大染坊”傳載“興隆”歲月
    下一篇:反排多聲部情歌: 神奇的天籟之音

    聲明: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