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下屬的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12日發(fā)布數據稱,目前全球有約11億年輕人(12-35歲之間)正面臨無法逆轉的聽力損失風險,個人音頻設備音量過大(例如用手機聽音樂)是造成風險的重要原因。
世衛(wèi)組織總干事陳馮富珍。中新社記者駱云飛攝
世衛(wèi)組織指出,目前全球約半數年輕人在使用手機等設備聽音樂時音量高于安全水平。世衛(wèi)組織總干事譚德賽說,聽力損失往往是不可逆轉的,在人類擁有足夠保護聽力的技術和知識的情況下,不應讓眾多年輕人僅僅因為聽音樂而遭受聽力損失。
世衛(wèi)組織同國際電信聯盟(ITU)當天共同發(fā)布了個人音頻設備使用建議準則(簡稱WHO-ITU準則),包括在音頻設備上增加音量和時長監(jiān)控功能、增加父母控制音量功能,以及用技術手段分析人們使用音頻設備的習慣是否安全等。世衛(wèi)組織稱,大約一半的聽力損失病例可通過公共衛(wèi)生措施加以干預。
WHO-ITU準則是在世衛(wèi)組織“讓聽力安全”倡議下制定的,該倡議尋求改善人們(特別是年輕人)的聽力使用習慣。世衛(wèi)組織和國際電信聯盟的專家在最新研究數據的基礎上,同多國政府、生產商、消費者及民間組織人士進行研討,歷時兩年制定出WHO-ITU準則。世衛(wèi)組織建議各國政府和生產商在自愿的基礎上采納該準則。
世衛(wèi)組織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共有約4.66億人(包括約3400萬名兒童)存在殘疾性聽力損失,占全球總人口的5%,大部分集中在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國家;到2050年,殘疾性聽力損失人士數量或將增加至9億多,相當于每10個人中就有1人存在殘疾性聽力損失。目前,全世界未得到妥善解決的殘疾性聽力損失每年造成7.5億美元左右的經濟損失。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