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在城市,但對農村不陌生,因為父母家鄉(xiāng)都在河南貧困農村,小時候曾在村里過寒暑假。上大學之后,基本沒回過農村,老家的人出來的也差不多了。但還是關注“三農”。今年世界消除貧困日(10月17日)的主題是“與落在最后面的人一起,建立普遍尊重人權和尊嚴的包容性世界”。不關心“落在最后面的人”,就不是有包容性的好社會。
改革開放后,中國已有7億多貧困人口脫貧。目前還有3000多萬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中國貧困線是以2011年農民年人均純收入2300元不變價為基準,大致每年提高6%,目前最低標準是2855元,各省還可以制定更高的地方貧困線標準。脫貧不僅看收入,還要“兩不愁,三保障”,就是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y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中國已經建立起一套責任、政策、投入、動員、監(jiān)督、考核的脫貧攻堅體系,現在是最后攻堅,也最難。因為剩下的貧困人口,因病致貧的占42%多一點,因殘致貧的占15%多一點,65歲以上老年人占17%多一點。病、殘和貧困老人加在一起,差不多占3/4。
農村扶貧到底如何?不久前,筆者用了整整三天時間在國家級貧困縣、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丹寨縣進行調研。截至今年2月,我國有國家級貧困縣585個,貴州占50個,丹寨是10任省長的工作聯系點。2014年,萬達集團將丹寨作為“企業(yè)包縣,整體扶貧”的創(chuàng)新試點,引起了巨大關注。今年丹寨摘帽脫貧的標準是人均年純收入3535元。
丹寨面積940平方公里,人口17.8萬,其中4萬在廣東等地打工。海拔600-1200米,年均氣溫14.5℃,環(huán)境質量很好。三天里,我和縣、村領導做了交流,到幾個村做了采訪,在萬達集團捐建的丹寨萬達小鎮(zhèn)體驗了蠟染、造紙等非遺(非物質遺產)項目,看了《錦繡丹寨》演出,還在貴州萬達職業(yè)技術學院(大專,作為黔東南民族職業(yè)技術學院的分院)講了一堂課,和十名貧困家庭學生開了座談會。希望通過這篇文章,幫助讀者對扶貧攻堅有一個相對系統(tǒng)的了解。
在農村,無論是發(fā)展經濟還是改善民生,首先要把基礎設施建設好,最主要是道路、水電、網絡。
在以“高要梯田”聞名的高要村,我們看了2002年7月完成的人飲工程。中間一口井,是農民喝水的源泉。外邊兩圈,一圈給牲口喝水,一圈農民洗衣服。丹寨縣水利局在旁邊立了一塊“飲水思源”碑。上面寫著:解決人畜飲水困難1297人,823頭大牲畜,提水裝機一臺共5.5千瓦,蓄水池一個共80立方米,輸水管總長為5807米,工程投資為14.05萬元。
14萬投資就能解決這么多問題,可見基礎設施的重要。我和萬達職業(yè)技術學院貧困學生座談時,幾乎所有人都說,扶貧攻堅最大的變化是家鄉(xiāng)通了公路,有了公共汽車。過去全是泥路,要是生個病,媽媽背著孩子去看病,遇到下雨,一路泥濘,雨水和淚水混在一起,走到診所要幾個小時。
基礎設施是發(fā)展的基礎,民生的基礎,和外部世界聯通的基礎。沒有基礎,什么都談不上。幾年前到云南怒江一個山村學校扶貧,電腦室堆滿了愛心人士捐贈的聯想和戴爾電腦,卻沒有打開,因為當地還沒有通網絡,電腦用處不大。我在各地調研中還發(fā)現,凡是修路的,事后證明都是正確的。而搞園區(qū)開發(fā),引進項目,弄不好就事與愿違,因為產業(yè)要起來,涉及配套、物流等等,不是那么容易。
農村解決基本溫飽可以依靠政府與社會,但要奔小康、致富,還需要能和市場對接起來的產業(yè)的發(fā)展。
無論走到哪里,群眾對政府在扶貧方面的投入都給予好評。比如村里的因病致殘者、孤寡老人,均享受國家扶貧政策,實現應保盡保,確保滿足基本生活保障。醫(yī)療方面,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醫(yī)療費用實際補償比例都在90%以上。教育方面,建檔立卡貧困戶大學生的學費由國家教育扶貧資金全額解決,確保只要考上大學就能讀得起,同時丹寨縣全面落實了學前教育階段到高中教育階段各級各類學生的資助政策,已經實現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的精準資助全覆蓋、零遺漏。
社會力量也很大。萬達集團投入5億元成立了丹寨扶貧專項基金,用于兜底扶貧。2016年第一期基金惠及全縣3.8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孤兒、五保老人、重殘戶按照2000元/人·年進行救助,一般貧困戶按照1224元/人·年進行救助。2017年第二期基金惠及全縣4.45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對其中4240名鰥寡孤獨以及重殘等特殊困難人口,按照2000元/人·年進行救助,對10025名因災、因病、因學等致貧的貧困人口,按照1100元/人·年進行幫扶,對30198名有勞動能力能發(fā)展產業(yè)增收的貧困人口,按照1010元/人·年進行生產獎勵補助。
政府投入加上社會捐助,農村基本不存在溫飽未解決的問題了。但也不是只靠政府和社會發(fā)錢,丹寨扶貧有個政策,不養(yǎng)懶漢,如果有勞動能力,也給了勞動創(chuàng)收機會,還是不勞動,會停發(fā)扶貧救濟。這說明扶貧的同時也要引導。前不久我去北方某省,當地幫貧困戶解決住房問題,政府出幾萬塊錢,結果有的貧困戶一家?guī)卓谌耍w了兩三百平方米的房子,但屋內空空如也,又要政府“看著辦”,顯然就是一開始引導得不夠。
不過,貧困農村真正要奔小康,要致富,靠救濟就遠遠不夠了。這就需要產業(yè),需要和市場對接,需要致富帶頭人。
卡拉村曾是丹寨最窮的村之一,“卡拉”在苗語中就是最犄角旮旯的落后地方,F在則走在全縣致富前列。村支書王玉和是鳥籠工藝傳人,鳥籠工藝在村里有幾百年的歷史,幾十年前還有幾個老人有這種技術,懂得七八十道工序。王玉和學了手藝。他剛當村支書時,村里有120戶人,白米飯吃不上,生活要靠政府救濟。上世紀90年代,他帶著做的鳥籠到昆明花鳥市場賣。從昆明回丹寨,路上要一個星期,在火車汽車上他一刻也不敢睡覺,怕錢被偷。但從此找到了一條和市場對接的致富路,也成了卡拉村致富帶頭人,F在卡拉村有171戶人家,602人,比當年還多了50戶人,其中120戶生產鳥籠,主要是中老年人,形成了“一村一品”的致富模式,最貴的鳥籠要賣3600元。
為了保證市場秩序,村里成立了鳥籠協會,統(tǒng)一進原材料楠竹和水竹,發(fā)給農民,按照一只鳥籠50元的工錢計件。銷售由鳥籠協會統(tǒng)一銷售,農民自己銷售也可以,但必須按照價格底線,不能低,否則要處罰。這樣使市場很穩(wěn)定,F在也不需要出門銷售了,網上就可以。2017年卡拉村生產了12萬只鳥籠左右,農民這部分的收入就是600多萬元。
由于鳥籠經濟火了,卡拉村名聲在外,到丹寨的很多游客也會來卡拉。現在全村有28戶人家搞農家樂,最出名的美食是“斗雞宴”。2017年,農家樂收入有800多萬元,超過了鳥籠。農家樂加鳥籠,全村收入1400多萬元。卡拉村有238畝土地,拿出了幾十畝,給蠟染等“非遺”做體驗基地,這又是一門生意。我碰到了90后苗族姑娘張義蘋,她出生在丹寨縣揚武鎮(zhèn)基加村,小時候跟母親學習苗族蠟染技藝,2016年在縣里成立了蠟染公司,把傳統(tǒng)手工藝和現代服飾、真絲披肩、手袋等融合起來。她在卡拉村也開了一個基地,當天她在張羅接待省外一所職業(yè)學校的實習學生,有100多人,忙得不可開交。
在馬寨村,我考察了由萬達集團企業(yè)文化中心創(chuàng)新設計的扶貧茶園項目。基本模式是:當地村民把土地流轉給扶貧茶園項目組(這些地荒了好幾年,所以沒有化肥一類的殘余),干一天活還可以拿到現金100多元。扶貧愛心人士每年出資4900元認領一畝茶園(或490元認領一壟),認領費的依據是,承包茶園土地流轉費450元(含認領者銘牌費),茶農勞務費每畝1300元,其余是茶園生產和運營成本。
當地茶農告訴我,丹寨海撥1000多米,山清水秀,常年云霧繚繞,茶樹無公害、無污染,土壤富含硒鋅微量元素,所以這里的“丹紅”“丹綠”茶質量很好,通過了歐盟認證的嚴苛檢測。萬達企業(yè)文化中心幫助設計了一款線上H5產品,通過線上認領,以銷定產,解決了銷售問題。認領者通過互聯網可以看到被幫扶茶農的具體個人、家庭信息以及每年領取工資的信息。相比直接發(fā)錢扶貧,扶貧茶園的模式是授人以漁,把扶貧款當作勞動報酬發(fā)到貧困茶農手中。
王玉和、張義蘋這樣的人,其實是有企業(yè)家精神的人。王玉和說,經過努力,卡拉村現在的貧困戶只有3戶8人。如果不發(fā)展產業(yè),靠人均0.3畝的耕地,怎么也養(yǎng)不活自己。經濟上去了,村里很和睦,“糾紛不出村”。發(fā)展產業(yè)需要金融服務,卡拉村是貴州農商行丹寨分行認定的信用村,對村民進行信用評議,如果是金卡誠信戶,可以給予100萬元的無擔保貸款。如果不講誠信,被評議成“黑名單”,一分錢也貸不到。
貧困地區(qū)的發(fā)展,最終真正起作用、實現長治久安的不是搞幾個扶貧項目,而是改變人的精神面貌。
2015年11月中央召開扶貧開發(fā)工作會議,強調用“五個一批”的措施,到2020年讓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擺脫貧困。即發(fā)展生產脫貧一批,異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tài)補償脫貧一批,發(fā)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各地情況不同,方法也不同。在丹寨,我欣慰地看到發(fā)展旅游產業(yè),產業(yè)脫貧。這是內生的,可持續(xù)的。
在丹寨扶貧過程中,萬達集團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萬達2014年對丹寨整體扶貧后,從全國抽調151人的隊伍入駐丹寨,整整一年調研,做了70多份報告,最終確定了“教育治本、產業(yè)引血、基金兜底”的長、中、短期兼顧的旅游扶貧路徑。長期項目是投資3億元捐建貴州萬達職業(yè)技術學院,通過教育提高人口素質,2017年9月1日正式開學,目前有900多名在校生,分財經、旅游、護理三個專業(yè),畢業(yè)后擇優(yōu)錄取50%畢業(yè)生進入萬達工作;中期項目是投資7億元捐建了丹寨萬達旅游小鎮(zhèn),占地400畝,采用苗寨風格,引入丹寨特有的非遺項目、民族手工藝、苗寨美食、苗醫(yī)苗藥等。2017年7月3日開業(yè),到目前為止已經接待了700多萬游客;短期項目是投入5億元成立丹寨扶貧專項基金,每期5000萬元,全面覆蓋貧困人口。
丹寨萬達小鎮(zhèn)由萬達投資建設,產權歸屬丹寨縣,等于捐給了丹寨一筆資產,丹寨縣為完善小鎮(zhèn)周邊公共設施配套也投資了約2億元。小鎮(zhèn)直接吸納就業(yè)人員1390人(其中貧困戶751人),平均月工資3000元;間接帶動了蔬菜種植、養(yǎng)殖等產業(yè)。小鎮(zhèn)上的136家地方特色餐飲店與丹寨縣81個村級種養(yǎng)殖產業(yè)合作社簽訂了農產品直供協議,帶動7600多名貧困人口通過參與產業(yè)發(fā)展實現增收,戶均增收2600多元。像“云上苗家”這個餐廳,與2個貧困村的合作社簽訂了保底收購協議,日均訂購斗雞60公斤,蔬菜130公斤;像興仁鎮(zhèn)臺辰村的農民吳明超,帶動村里5戶貧困戶22人發(fā)展了18畝優(yōu)質西瓜和3150畝林下養(yǎng)雞,全年在小鎮(zhèn)銷售42萬元,人均增收超過4600多元。通過小鎮(zhèn)的人氣,還帶動了周邊卡拉、泉山、石橋等27個景區(qū)和旅游村寨持續(xù)“升溫”,間接帶動1000多戶貧困戶增收。
萬達集團投資建設丹寨萬達小鎮(zhèn),丹寨縣的收獲還在于,從萬達人員的日常管理與運營中,學到了旅游文化產業(yè)的招商、運營、營銷、管理方法。丹寨小鎮(zhèn)井井有條,不少游客說像一個歐洲小鎮(zhèn)。沒有人隨便丟垃圾,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這在以前是無法想象的。其次,萬達品牌代表了一種標準,小鎮(zhèn)接入的商戶都按照萬達要求,這就間接提高了整個丹寨對產品和服務品質的認識與水平。
丹寨萬達小鎮(zhèn)不是行政單位,就是一個旅游小鎮(zhèn),定位是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勝地。丹寨是非遺大縣,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7項,省級非遺項目17項,州級非遺項目25項,各級傳承人288人。萬達小鎮(zhèn)330個店面,進駐的非遺項目有30多項,如苗族蠟染、鳥籠制作、皮紙制作、苗族刺繡、苗族服飾、苗族銀飾鍛制技藝等,還有錦雞舞、芒筒蘆笙舞、古瓢舞等演出。經營非遺相關項目的有31家企業(yè)和69戶個體戶,這就把旅游和文化很好地融合起來,打造了蠟染小院、古法造紙小院等體驗式景點。古法造紙小院的非遺傳人潘玉華說,希望通過小鎮(zhèn)這個平臺,展示出良好的形象,再將游客吸引到非遺文化的發(fā)源地石橋村去,那就能把生意做得更大。
在我看來,萬達對丹寨最直接的作用是將丹寨變成了一個“網紅縣”。到目前為止,經過萬達邀請,縣政府認可,一共聘請了60多個“輪值鎮(zhèn)長”,我是第63任。我們這些各行各業(yè)的鎮(zhèn)長的責任就是借助自己的力量和資源,讓更多人認識丹寨,幫助丹寨。丹寨小鎮(zhèn)策劃了參與度很強的各種活動,如國際非遺交流、祭尤文化節(jié)、跨年音樂節(jié)、五大洲世界小姐苗族集體婚禮、萬達好聲音、萬人長桌宴等等,幫助小鎮(zhèn)快速簽約了131家旅行社,完成了202條旅行線路產品上線,與攜程等6家主流在線旅游平臺達成戰(zhàn)略合作;全國很多萬達廣場設置了丹寨小鎮(zhèn)的宣傳點,進行了很多聯動營銷。
我的“鎮(zhèn)長助理”是本地女孩子,以前在黔東南州電視臺工作,有了萬達小鎮(zhèn)后跳槽回了家鄉(xiāng),工作既熱情又職業(yè)化。有這樣一批懂市場、會推廣、善交流的新丹寨人,是丹寨未來發(fā)展的非常寶貴的資本。
中國的脫貧任務很快就會完成,但鄉(xiāng)村振興剛剛開始,鄉(xiāng)村建設人人有責。
在政府和社會幫助以及貧困人口的努力下,中國到2020年讓農村貧困人口全部擺脫貧困的任務將會如期完成。丹寨今年底就有可能摘帽子。在丹寨小鎮(zhèn),作為一個任期三天的鎮(zhèn)長,我感受不到貧困,到村里才有感受。我覺得中國鄉(xiāng)村建設的主戰(zhàn)場很快會轉向更高層次的鄉(xiāng)村振興。扶貧還需要,因為就算總體脫貧了,是按貧困戶比例占總戶數不到1.5%來計算的,那也還是有貧困戶,而且返貧情況也依然在,不能掉以輕心。
但總體看,要上新臺階了,也就是按照產業(yè)興旺、生態(tài)宜居、鄉(xiāng)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在農村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美麗中國,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健全現代社會治理格局。新的主題是農業(yè)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了。
此次調研讓我欣慰的還有一點,就是農村的治理比想象的好。我最擔心農村兩個問題,一個是垃圾,一個是扶貧資金使用。特地調研了有關情況。
就污水處理來說,丹寨縣2009年在縣城建了日處理能力3000噸的污水處理廠,2014年在開發(fā)區(qū)建了日處理能力5000噸的污水處理廠,2016年在興仁鎮(zhèn)建了日處理能力600噸的污水處理廠。全縣污水處理率得到了有效提高。
就垃圾處理來說,2014年建了垃圾填埋場,將縣內的生活垃圾轉運到垃圾填埋場進行填埋。2017年黔東南自治州建設了三個無害化垃圾焚燒發(fā)電廠,排放標準均符合國家要求。因丹寨縣靠近凱里垃圾焚燒發(fā)電廠,縣里將生活垃圾全部轉運至凱里垃圾焚燒發(fā)電廠焚燒。丹寨采取“村收集、鄉(xiāng)鎮(zhèn)轉運、縣處理”的方式,每天由各村保潔員將村內各家各戶垃圾收集到固定的垃圾堆放點,鄉(xiāng)鎮(zhèn)每天將各村垃圾堆放點垃圾轉運至鄉(xiāng)鎮(zhèn)垃圾中轉站,縣市政部門每天將鄉(xiāng)鎮(zhèn)垃圾中轉站轉運垃圾至凱里發(fā)電廠焚燒。全縣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不斷提高。
關于基層扶貧款的使用,丹寨縣建立了“一聯四包”制度,即縣四大班子主要領導聯系鄉(xiāng)鎮(zhèn),縣四大班子成員和縣級干部包鄉(xiāng)鎮(zhèn),縣級干部和鄉(xiāng)鎮(zhèn)領導干部同時包片,部門包村、干部包戶,全縣6個鄉(xiāng)鎮(zhèn)161個行政村(居)實現了單位幫扶全覆蓋,幫扶單位在各村成立了減貧摘帽攻堅隊,每一個隊員負責村內10戶左右群眾。實現了丹寨縣各級干部共同監(jiān)督扶貧款的使用和管理,確保了基層扶貧款?顚S。
提高窮人福利的決定性因素是人口素質,窮人在面臨更好的機會時也能積極響應。
離開丹寨、卸任鎮(zhèn)長的時候,我說,丹寨小鎮(zhèn)是一個來了以后還想再來的小鎮(zhèn)。不僅是因為美麗的大自然,更是因為我在這里看到了鄉(xiāng)村中國的變化,看到了丹寨人在社會幫助下努力改變自己命運的創(chuàng)造力,不虛此行,收獲滿滿。
諾貝爾經濟學家得主西奧多·舒爾茨教授曾說,如果我們懂得了農業(yè),也就懂得了窮人的經濟學;如果我們懂得窮人的經濟學,也就懂得許多真正重要的經濟學原理。他認為,經濟學家不懂的是窮人和富人一樣渴望改變他們自己以及他們孩子的命運。提高窮人福利的決定性因素是人口素質,不是空間、能源或耕地。窮人不是住在無法突破的“貧窮均衡鐵籠”中的囚犯,并不存在一股足以阻止人們放棄掙扎、追求經濟發(fā)展的勢不可當的力量。窮人在面臨更好的機會時也能夠積極響應,因為新機會的出現以及激勵機制會影響人們的預期。這些激勵體現在農民出售農產品的價格及他們購買的產品和服務的價格上。
舒爾茨說,全世界的農民在權衡成本、收益和風險時,心中都會有一本賬,他們都是精打細算的“經濟人”。盡管農民因接受的教育、健康和經驗不同,觀察、理解以及對新信息的反應能力也有所不同,但他們具有關鍵的一種天賦,即企業(yè)家精神。
當我們回顧改革開放40年,回想當年小崗村村民的壯舉時,應當相信,只要給農民開明的政策和激勵,不阻攔機會,他們就有可能走出貧困的鐵籠,綻放出巨大的能量。
展望中國鄉(xiāng)村未來,只要打好基礎,找準產業(yè),發(fā)揮市場的力量,依靠有企業(yè)家精神的領頭人,真正改變人的精神面貌,再加上方方面面協作,中國鄉(xiāng)村一定會走向現代化,成為安康富美的同義詞。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