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wǎng)訊 8月19日,施秉縣首次開展“器官捐獻,生命永續(xù),自愿無償,報名登記”主題宣傳活動,當場有兩名干部登記成為器官捐贈志愿者。
筆者現(xiàn)場看到,在縣城中心,工作人員冒雨擺起桌子,搭起帳蓬,縣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李美蘭站在標語前大聲說:“12歲的少女何玥病逝捐獻器官,當代醫(yī)學教育家朱憲彝捐獻遺體,領袖鄧小平身逝世捐獻眼角膜……他們都讓生命離開得更有意義。”
雨中,聆聽后的一女一男干部,從人群中“擠”到咨詢臺,取出身份證,二話沒說,他們先后在《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愿登記表》上進行了登記。
據(jù)李美蘭介紹,這兩位是某單位的干部,女的今年46歲,是黨員,男的34歲,都表示到生命離開時,自愿將器官捐獻給需要的病患,讓生命延續(xù),更加活得精彩。
據(jù)了解,年滿18周歲的公民逝世后,無償捐獻器官救治他人,可捐部分或全部,通過填寫志愿登記表,逐層上報到中國人體器官捐獻中心,在此期間,可以變更或撤消志愿登記。
李美蘭告訴筆者,需要捐獻器官的志愿者,必須經(jīng)過嚴格的醫(yī)學評估,如果適合器官捐獻,首先核實志愿者登記信息,然后以書面形式征求家人的意見,取得同意后,才能實施器官獲取,并恢復遺體原貌。如果家人不同意,將不能進行器官捐獻。
活動當天,工作人員向群眾發(fā)放《人體器官捐獻倡議書》,接受人體器官捐獻、衛(wèi)生健康、常見疾病防治等咨詢300余人,宣傳和教育消除人們對器官捐獻的誤解和偏見。同時還為群眾進行量血壓、測血糖等義診。
作為“省級文明縣城”的施秉縣五年前率先在黔東南(除凱里外)實行殯葬改革,一改過去“今當大事一條街”的現(xiàn)象,便逐漸趨向于土葬向火葬轉變的習俗。僅今年該縣有兩位老人去世前留下遺囑,簡化喪事,實行火葬。(龍慧 楊仁海)
●延伸閱讀 我國每年約有200萬人因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移植,僅有1萬余人得到移植;等待干細胞移植患者為400萬人,只有0.11%的患者得到移植。數(shù)百萬病患在痛苦等待中絕望地離去……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