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來,工業(yè)社會的快速發(fā)展,樹木的大量砍伐及資源的不斷消耗,使得全球環(huán)境不斷惡化,全球氣候變暖、空氣污染等問題亦日益嚴峻。
日前巴黎氣候大會報道顯示,全球平均氣溫已較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值上升約0.5℃,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25%,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約14厘米,極端天氣發(fā)生頻率亦明顯增加,部分海島國家未來甚至面臨滅頂之災……
受霧霾影響的城市
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構筑的哲學世界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萬物創(chuàng)生的根源,雖無形,卻并非毫無規(guī)則,為所欲為。任何一種事物都有天然的自然欲求,誰順應了這種自然欲求,就能與外界和諧相處,“道法自然”亦即效法或遵循自然。
若將其思想與城市規(guī)劃或建筑設計相結合,則可看到,老子的“道法自然”,是希望人類對環(huán)境進行有限度的改造過程中,力圖在順應自然獨特天性的基礎上,合理利用,避免它們的缺失,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美學效果。而這,亦是楊國強一直以來的追求。
生于廣東順德的碧桂園董事局主席楊國強是一個鄉(xiāng)土情結很濃的人,盡管公司早在香港上市,并在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等海外地區(qū)開發(fā)多個項目,使碧桂園集團成為一個大型跨國企業(yè),但他卻一直堅持,把公司總部留在生他養(yǎng)他的北滘小鎮(zhèn)。不僅如此,他還將碧桂園總部被稱為“夢想走廊”的入口,設計為一個小森林,古榕垂根,流水潺潺,鳥語啾啾,小鹿朝圣,讓人步入其中,仿佛在詩畫中穿行。
楊國強十分懷念年少時田園牧歌式的生活環(huán)境,因而,對目前車輛威脅行人安全、交通擁堵、污染不斷的城市十分失望的他曾多次充滿期待地描繪他夢想中的城市。“我有一個夢想,能有一座城市,那里的生活非常安全,沒有車輛在地面穿行,建筑外墻都長滿植物,到處都是公園,大家在那里可以曬太陽、跑步、游泳……”而他,在積累了海內外23年的開發(fā)經驗并形成自己獨特的開發(fā)理念后,亦選擇將理想照進現(xiàn)實——落子新加坡側,打造其心中的未來綠色之城,并將其命名為“森林城市”。
碧桂園森林城市
碧桂園森林城市位于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中間,是全球公認的著名宜居地帶,其項目由4個島嶼組成,總占地約14 平方公里,幾近半個澳門大小。森林城市的設計以楊國強的夢想為藍本,并邀請全球著名設計事務所 SASAKI 操刀,提出規(guī)劃和城市設計的可持續(xù)性方案。
據(jù)碧桂園集團副總裁黃宇奘介紹,為將森林城市打造成生態(tài)、智慧、開放、活力、可持續(xù)的理想之城,碧桂園匯集全球500名設計精英,結合各種創(chuàng)新的建筑設計手法,通過對當?shù)貧夂蝻L化等的研究,采用相適應的建筑技術及材料,并形成獨特的建筑形態(tài)及風格。
為了讓每一位居住著生活在綠色的自然里,享受美好的生活環(huán)境,森林城市在交通規(guī)劃上采用分層立體交通設計,將汽車導入地下,地面留給市民外。其建筑采用垂直綠化設計,建筑物長滿植物,使建筑本身成為凈化空氣、降低噪音和熱島效應的綠色屏障。
碧桂園森林城市
老子在《道德經》中講“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其強調的即是“留白”。無論是書法、繪畫抑或音樂,若無留白,便無法稱之為藝術,而在城市規(guī)劃中,“留白”同樣必不可少。
因而,森林城市在規(guī)劃設計中引入“海綿城市”的設計概念,考慮當?shù)氐臍夂蛱卣骱,通過大量的綠地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設計,預防洪澇災害,達到居民生活、城市發(fā)展以及氣候生態(tài)三方面的平衡。
SASAKI公司的頂級建筑與環(huán)境規(guī)劃設計專家魏主凱說,“森林城市大面積的平臺為雨水保留了通道,城市地下的土地就像巨大的吸水海綿保證雨水在城市內的健康循環(huán)。城市中的綠地和植被可有效減緩雨水在地表面的沖刷速度,預防洪澇災害。”
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碩賢
研究建筑科學及綠色建筑多年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碩賢近日在順德發(fā)表講話時說,“所謂在城市中‘留白’,即要合理地留出足夠的戶外空間,它們可以是森林、公園、果園等綠地,也可以是田野和農地,具備防災減災、保護環(huán)境等生態(tài)功能,同時為居民提供旅游、休閑、娛樂和鍛煉身體的處所,給青少年提供接觸自然的場地和機會。而森林城市,其規(guī)劃理念,非常符合我們的哲學。”
鏈接:新加坡旁【碧桂園·森林城市】永久產權房!全球首個垂直綠化立體城市,十幾平方公里地面全是公園,無車輛穿行,建筑外墻長滿植物。踞守新馬經濟特區(qū)黃金腹地,坐享政策福利,如投資十年前的深圳,是成功人士海外置業(yè)首選!
超值財富考察團火熱報名中!報團咨詢電話0855-2268888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