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鎮(zhèn)遠縣城區(qū)南面3公里處,有一片叫那溪溝的林地,一位叫付祥明的當?shù)鼐用裨谶@片林子里守護了27年,山里名貴樹種和古樹,他了如指掌,甚至還給它們取了名字。
每年巡山1500公里
給老樹取名
近日,記者進山走訪付祥明,從鎮(zhèn)遠出發(fā)到山里約3公里,不算遠,但不通公路,還得爬山。沿著一條小河溝往大山深處走去,有一棟僅有兩個房間的磚房,它就是付祥明和老伴的住所。付祥明說,他的任務,就是看管這些林木。“這一片山,有600多畝,我看守它們,有27年了。”付祥明說。
付祥明是鎮(zhèn)遠縣陽鎮(zhèn)聯(lián)合社區(qū)的居民,他原本是木工師傅,1987年,當時的村支書找到他,說那溪溝要封山育林,點名要求付祥明前去。“村支書之所以選中我,是因為我身強力壯。”付祥明說,當時,村支書給出的條件是,樹木成林后,付祥明可以分到四成,這條件還算誘人,付祥明高興地去了。
那時的那溪溝,其實是荒坡,雜草叢生,樹木僅有幾小片,付祥明未免有些失望,但他還是堅持了下來。上山后,他每天都帶著一把柴刀巡邏。后來養(yǎng)成了巡山的習慣,一直堅持到今天。“每天要走四五公里的山路,每一處山頭都要走到。”付祥明說,每年他所走的路程達到了1500多公里。
由于長期堅持巡山,他對整座山了如指掌,山里何處分布著名貴樹種,有多少株,何處有老古樹,古樹大致的胸圍是多少,樹高是多少,他都知曉。對于名貴樹種和老古樹,他甚至還給取了名字或進行編號,以便進行重點保護和管理。比如,南面邊坡上的一株古樹,他命名為“老壽星”,他常到“老壽星”的腳下休息,有時候還與“老壽星”說上幾句。
多次拼命護樹從未發(fā)生火災
守護山林,最重要的就是防火防盜。山上有風吹草動,付祥明就會立馬出動,如果有人盜伐林木,他會毫不客氣地阻擋。
有一次,他正在吃飯,突然聽到北面山坡有砍樹的聲音。“我一聽到聲音,提起柴刀,叫上狗就往山坡上走。”付祥明發(fā)現(xiàn)兩名男子在砍樹,他立即上前阻攔。
其中一名男子說:“今天我有點不舒服,正找不到地方出氣,你攔我,我偏要砍。”付祥明挺身上前,做出拼命的架勢,兩名男子看他動真格的了,轉身便走。
付祥明守山27年,那溪溝從未發(fā)生過火災,從其他地方蔓延過來的山火曾多次逼近那溪溝,但都被付祥明擊退了。2010年的一天晚上,北面山坡方向出現(xiàn)山火,火借風勢朝那溪溝方向而來。付祥明獲悉情況時,已是深夜11點,他擔心樹林安全,連夜上山開出了一條隔離帶,擋住了大火,那溪溝安然無恙。
看山狗養(yǎng)了五六“屆”老人舍不得下山
付祥明開始接手守山任務時只有36歲,如今已經(jīng)成為了60多歲的老頭。
“27年的時間,我換了六七把柴刀,養(yǎng)了五六屆的狗。”付祥明把每一撥看山狗說成是“屆”,每一屆有一至兩條,看山27年,僅看山狗就養(yǎng)了10只左右。
頭幾年,縣林業(yè)部門給他下發(fā)一些守林補助,后來就沒有任何補貼了,村里面也無法解決。無奈之下,付祥明就和老伴把山里的荒地利用起來,種植櫻桃、西瓜、橘子等,瓜果成熟之后,便由他的老伴挑到縣城去賣。
“不過,現(xiàn)在年紀大了,干不了這些活,就由女兒們接濟度日。”付祥明說,他有五個女兒,均已出嫁。
因為至今都未獲得待遇,很多人都勸付祥明回家養(yǎng)老去。但他拒絕說,在山上呆慣了,下山反而不習慣。他私底下告訴記者:“我對這些樹木有感情,真舍不得離開”。(劉俊儀 何昌華 記者 羅茜 攝影報道)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