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隨處可見征婚廣告。報紙是最熱門、最安全的征婚媒介,除小報外,一些嚴肅的、政治性很強的大報也會在周末版刊出好幾個整版的征婚專欄,而互聯網征婚近年來異軍突起,因其方便、快捷更受年輕人喜愛。
廣告中不乏“印度特色”
與其他國家一樣,印度的征婚廣告也要注明征婚者的性別、年齡、身高、職業(yè)、收入情況等基本信息,并對應征者的相應情況提出一些要求。當然,征婚廣告中不乏一些“印度特色”的元素,比如對種姓和膚色的要求就是一個突出特點,這在幾乎每一條征婚廣告都能看到。許多報紙的征婚專欄干脆就以種姓來歸類。印度教徒占到了印度總人口的80%以上,所以如果征婚者的宗教是印度教就不需要特別點明了。而種姓制度是印度教獨有的,由高到低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大種姓,還有四大種姓之外的“不可接觸者”(即賤民)。印度教規(guī)定只有屬于同一種姓的男女才能結婚,跨種姓婚姻是被禁止的。所以,征婚廣告中不要求種姓相同的例子是極少數。如果征婚者對種姓沒有要求,需要注明“種姓無障礙”。
征婚者往往還會介紹自己的膚色,或對應征者的膚色提出要求。其實這也可以看作是對種姓要求的衍生品。歷經千百年的融合后,印度成為一個人種混雜的社會。一般說來,高種姓的人膚色多偏白,低種姓中膚色黑的占多數,所以征婚廣告中對膚色的要求暗含種姓的因素。
印度的征婚廣告大都提及征婚者的家庭背景,比如父兄的職業(yè)、社會地位、甚至收入等。西方國家會認為這很不可思議,但在印度這是很自然的,因為印度人的婚姻非常講究門當戶對。印度年輕人中絕大部分婚姻仍是由父母包辦,就連征婚廣告也多是由征婚者的父親或兄長撰寫的。所以考察應征者時,對方的家境、家族主要成員的職業(yè)、社會地位等通常是考慮婚姻是否匹配的重要因素。
星座也是征婚廣告中的一個要點。印度人將符合某一星象時刻出生的人稱為“芒格力克”,認為他們具有某種特殊能量或命運,只有與其他“芒格力克”結婚才會平安無事。如果“芒格力克”與普通人結合則會給對方帶來橫禍甚至將對方“克死”,這有些類似我國“克夫/妻”的說法。實際上,印度的“芒格力克”們在婚戀時的確會面臨障礙,他們擇偶的面往往很窄。
征婚廣告有不少“術語”
印度報紙征婚廣告價格昂貴,知名大報的一則廣告依據版面不同一般約合500至1000元人民幣。為了省錢,征婚者采用了許多簡寫和“術語”,爭取用最小的版面表達出最多的內容,不懂的人讀起來如同天書密碼。比如簡單的三個字母“BHP”就代表了“身高、體貌特征、星象、有照片”等多重意思,他們會用“SM4”表示“欲尋一位”,“LPA”表示“年收入”等等。
還有些征婚廣告會注明“馬上/盡快結婚”。這類征婚者往往并不是條件不好而急著結婚,而是家里有弟弟或妹妹已找好了對象等著要結婚。按照印度傳統(tǒng),一般是弟弟、妹妹要等哥哥、姐姐結婚以后才能結婚,特別是妹妹不應搶在姐姐之前進洞房。所以父母在為年長的哥哥姐姐們征婚的時候往往會對婚期提出要求。也有的是屬于其他原因,如某位姑娘的父親患重病,她家里就會想辦法盡快把姑娘嫁出去,因為在印度失去父親的姑娘比較難找婆家。
記者還曾看到一則為兄弟三人同時征婚的廣告,“某某家三個男孩,29歲/1.63米,25歲/1.68米,22歲/1.65米,皆大學畢業(yè),各有產業(yè)和住房,欲尋美麗、有教養(yǎng)的女孩為妻,有意者請聯系……”
印度的網絡征婚是免費的,所以它日益為年輕人所青睞。記者曾經嘗試著在某著名征婚網站注冊登記,結果沒幾分鐘就暈頭轉向了。首先要選擇說何種語言,這一選項就有36種語言待選!其次是宗教,有10個選項。而在種姓一欄的下拉菜單中,選擇項竟多達500多種!
“印度的愛情是防御性的”
對一般人而言“征婚廣告”是指“征友/征約會對象的廣告”。但在印度,征婚廣告就是用來征集新郎或新娘結婚的,而不是戀愛對象。征婚廣告往往是父母為子女、或兄長為弟弟妹妹登的,上面留的聯系方式一般也是征婚者父親或兄長的。與合意的應征者聯系上以后,相親時往往也是浩浩蕩蕩的一大家子人,而不會是二人世界。有人說,西方的愛情是進攻性的,積極地尋求一個理想伴侶;而印度的愛情是防御性的,關注重點是不能跟哪些人結婚,只要不合適的被排除在外,在大體能接受的人里面,人們并不關注誰是最理想的,父母給選一個就好了?梢哉f,印度式的征婚是傳統(tǒng)包辦婚姻利用現代媒體的一個變種。
印度征婚廣告的盛行,可以認為是社會發(fā)展的一種表現。過去生活圈子小、大家族聚居在一起時,親友及媒人介紹是婚介的主要方式。而隨著城市化以及人口流動的加速,家庭趨向小型化,人們的社交圈子趨向扁平化,親友們可以接觸的適婚對象變少了,利用現代媒體的征婚就應運而生。據不完全統(tǒng)計,征婚廣告促成的姻緣占到了印度當代婚姻總量的一半以上。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