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億元修復明清時期清明上河圖——翹街(圖)
黎平縣投資1.55億元,對翹街的古城墻(烽火臺)進行修復,并對翹街景區(qū)周邊民居進行維修,將影響古城街區(qū)風貌的建筑全部進行外裝整治,恢復翹街古建筑群的文化底蘊。
翹街,原稱東門街,俗稱“扁擔街”,位于黎平德鳳古城,主街中段下凹,兩端緩緩翹起,形似上翹的扁擔,故稱“翹街”。主街東起東城門,南至二郎坡荷花塘,全長1千米,左右輻射至左所坡、右所坡、東門坡、雙井巷、兩湖會館等地,支巷道主要有馬家巷、姚家巷、張家巷、宋家巷、后街、大井街,街區(qū)面積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57萬人。翹街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歷經(jīng)600多年的發(fā)展,形成具有相當規(guī)模的歷史街區(qū)風貌,街道兩邊明清古建筑林立,以四合院為主,至今保存完好。明清至今,翹街一直是湘黔桂邊區(qū)商貿(mào)活動中心,店鋪林立,商賈云集,市井繁華巷道之間或卵石或青石板鋪墁,石梯連接,兩邊封火墻上翼角飛翹,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墻上的彩繪精美細膩,房屋的門窗裝飾圖案古色古香,是黔東南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被譽為明清時期的清明上河圖。1934年12月14日,中央紅軍長征進入黎平,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這里召開會議(史稱黎平會議),如今,翹街已經(jīng)成了著名的紅色旅游勝地。
目前,民居維修部分已經(jīng)全部結(jié)束,古城墻(烽火臺)修復工程已完成總工程量的30%,剩余的工程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修復后的翹街將完全還原歷史原貌,一幅現(xiàn)實中的明清時期“清明上河圖”將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圖為修復后的民居及廣場建筑。(楊理顯)